Copyright © 湖北黄冈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0
遗爱湖公园位于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西侧,紧邻长江,是一座集生态环保、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展现东坡文化。公园占地面积5.0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4平方公里,环湖岸线29公里。它的得名源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所写下的《遗爱亭记》。这里将自然风光与东坡文化深度融合,成为了黄冈极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还曾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
2006年以前,遗爱湖曾是黄冈市区边缘的一个臭水湖,周边杂乱无序,水体污染严重,一度成为“死湖”。自2006年8月起,黄冈市委、市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挖掘历史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围绕“东坡文化,遗爱主题”启动遗爱湖公园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准备之后,于2008年1月正式动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秉持“适地适树、生态稳定、节约高质、长效管理”的原则,采用“一环、两片、五区、十二景”的布局结构,即一环沿湖观光旅游的环型主路线;两片为东湖片区和西湖片区;五区涵盖东坡文化休闲区、文化商业休闲区、竹园生态休闲区、原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市民户外运动游乐区。至2018年,历时12年,完成建设并打造出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等12个各具韵味的景区。期间,湖边1382家企业先后搬迁、关停,湖中十几家养殖场拆除,沿29公里环湖岸线植树40万株,同时建设了亭阁楼馆等各类建筑100多座,让昔日荒湖成功变身为如今备受人们喜爱的主题公园。
遗爱清风景区于2008年1月动工兴建,2009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规划面积20万平方米,是遗爱湖公园的开篇之作和主要入口。该景区由城市灰空间廊道、文化景观区、滨湖观光带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景区内布置有诸多景观,像苏东坡纪念馆,其馆名由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是湖北省唯一一座苏东坡纪念馆;还有苏东坡雕像、文化长廊、水幕影院、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场、阳光沙滩等。遗爱亭是该景区的核心建筑,建在景观中轴线的制高点上。登上遗爱亭远眺,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既能感受到《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自然风光,又可体味“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人生雅趣,还能缅怀徐君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遗爱”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纪念意义。
此处原为驻军靶场,是湖边的一处高地,现建成市民文化广场。三面环水,亭台楼榭,树影婆娑。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市民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鸟语花香的和谐氛围。景区于2010年1月动工兴建,2011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内布置有灰空间廓道、东坡广场、仿古建筑群、停车场、双公堤、流光阁等景观节点,其中东坡广场是遗爱湖风景区最大的广场,这里曾举办过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激情广场、第三届(黄冈)东坡文化节开幕式、元宵喜乐会等众多重大庆典活动,是黄冈群众性集会和各类大型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
东坡问稼景区位于环湖路北入口停车场至新港一路入口处,规划面积25万平方米。景区内建有茶园、海棠园、百草园、五谷园、果蔬园等多种植物园,生动再现了当年苏东坡日以困匮、躬耕东坡、以苦为乐的情景以及《东坡八首》的诗词意境,让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切体会苏东坡那段别样的生活经历与心境,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与田园氛围。
景区是一个伸向湖中间的半岛,常常呈现出烟雨濛濛的景象,意境十分优美,故而取苏东坡《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来命名。景区内建有“寒食林”碑林,这里汇聚了中国当代66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苏东坡诗词碑刻,还有芸香阁、万斛泉、快哉风等主要建筑和景观,集中展示了苏东坡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成就,仿佛让人透过这些景致,看到了苏东坡一生豁达、洒脱的人生和艺术历程。
琴岛位于湖中,其形状酷似一把小提琴,独具韵味。每至“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站在琴岛之上,月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云影相互交融,此时在此祈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悠远,韵味无穷,让人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好场景之中,也为整个遗爱湖公园增添了一抹浪漫且富有诗意的人文色彩。
景区内广种红梅,每到寒冬时节,红梅傲雪绽放,一片艳丽的红色与雪景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同时,这里还建设有黄冈名人园,旨在纪念黄冈众多英雄人物与杰出名人。苏东坡酷爱梅花,在黄州写过《红梅三首》,其一写道:“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所以红梅傲雪的景致也象征着黄冈英雄辈出、名人荟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城市精神。
幽兰芳径景区原名野营岛,岛上以各色兰草为主要景物特征,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岛上广种兰草,芳香四溢、曲径通幽,营造出一种静谧且雅致的氛围。取苏东坡《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意境,漫步其中,能让人们暂时忘却尘世喧嚣,感恩自然,笑对人生,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景区为原东湖渔场居民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这里规划建设了一片仿古村落,村落周围遍植柳树,当微风吹过,柳枝摇曳生姿,尽显乡村的古朴与宁静。正对应了苏东坡所写的“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诗句,游客来到这里,将深切体会到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所独有的那份韵味与诗意,仿佛时光都变得缓慢而惬意。
景区位于遗爱湖公园湖心路和环湖路的入口地带,总面积12万平方米。此处精心规划建设了水韵台及荷香桥,湖边广种荷花。每当夏日来临,荷叶田田,荷花盛开,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绝美画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香四溢,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成为了夏日里遗爱湖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景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大别山专类竹园、黄州竹楼、竹文化馆、竹林幽径等景观。苏东坡喜竹,初到黄州,便觉得黄州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之美,同时他也以竹明志,写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人生格言,《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佳句更是让人百读不厌。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竹林幽径,感受竹子的清幽与高雅,领略浓厚的东坡文化韵味。
此景区为原生态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有着生态湿地和茂密的森林,其中尤以松树为主。苏东坡写有“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的诗句,升华了该景区的文化内涵。游客来到此处,独立寒秋,能够感受到松风阵阵,观赏到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色,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壮美。
景区位于黄州大道地块,总面积30万平方米。这里视野通透开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湾平静的湖水,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苏东坡《西江月》中“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的词句。当游客徜徉于湖边树下,忽见开阔的湖面上空飞来一群雁阵,便能体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感受大雁归来的喜悦,这种场景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也让整个景区充满了灵动的生机与别样的情趣。
“东坡赤壁”这一名称的渊源与苏轼的别号“苏东坡”紧密相关。当年苏轼遭贬谪至黄州后,薪俸断绝,一家人的生计没了来源,幸得老友马正卿帮忙,向黄州知州求得城中故营地50亩。苏轼亲自在这片土地上躬耕劳作,种植稻麦以补贴家用,便取“东坡”二字为号,自称“东坡居士”。
自此,苏轼与黄州的官吏、士家工商、渔樵佛道以及市民老幼等相处融洽,对这里的山水人情格外钟爱。他在安国寺悟禅,心灵得到洗礼,洞鉴世事人生,才情智慧也由此获得极大升华,迎来了创作高潮。而赤壁,成为了他文学成就的汇聚之地,承载着他的诗词文赋、金石书画,也汇聚了同代及后世文人“景苏”“歌苏”的诸多佳作。
直至清代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题写“东坡赤壁”四字于赤壁门楣之上,“东坡赤壁”之名便由此得来,其简称“文赤壁”也随之衍化而来。不过,这里并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所说的“故垒”实际指的是黄州城。苏轼在给朋友范子丰的书信里就解释过,“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意思是曹操所败的赤壁在黄州之西的说法,只是取用了当地人的传说,并非依据史料记载,真正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是在今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境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武赤壁。
东坡赤壁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变迁过程。早在晋代至北宋初,这里就陆续建起了横江馆、栖霞楼、月波楼和竹楼等著名建筑,展现出当时的繁华与独特风貌。
北宋元丰三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时期,他常来赤壁逸兴闲吟,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前、后《赤壁赋》)以及其他众多名篇佳作,后人也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岁月流转,到了清康熙末年,此处正式更名为东坡赤壁。此后,东坡赤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1956年,它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载入《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大观》,成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三百佳之一,同年还被定为湖北省十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05月25日,东坡赤壁作为唐至清时期文物,更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得到认可与彰显。
东坡赤壁风景区有着清晰且多样的区域划分,包含古迹游览区、水上游览区、山林游览区、动植物观赏区、游乐区、商业服务区、度假区、广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游览需求。
其风景名胜具体又细分为“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在古迹游览区,游客可以漫步其间,感受历史建筑的韵味,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水上游览区则依托周边水域,乘船游览时可欣赏到赤壁一带独特的山水风光,看江水悠悠,体会那份宁静与浩渺;山林游览区绿植繁茂,空气清新,沿着山间小道前行,仿佛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尘世喧嚣;而各个景点更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分布在不同区域,共同构成了这一独具魅力的风景区。
古往今来,众多名人雅士都曾慕名游览东坡赤壁,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文化印记。像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的王禹偁、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代的元好问、李纯甫;明代的方孝孺、解缙、王世贞、袁宏道;清代的于成龙、何绍基、张之洞;近代的秋瑾、宋教仁、王葆心、蒋介石等人,他们游历此地后,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由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东坡赤壁文化。
东坡赤壁因苏轼的到访与创作而闻名遐迩,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两次游览赤壁,并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他个人的文学高峰,更是决定了宋朝最高的文学成就,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成为造福黄州人民的一座“文化金矿”。
东坡赤壁还是东坡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这里现有明、清、近代书画石刻近200块,其中苏轼书画石刻就达139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杨守敬选刻的126块《景苏园帖》,它集合了苏轼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词等书法作品,这些石刻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是研究苏轼书法艺术以及东坡赤壁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彰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李四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驰名中外的东坡赤壁风景区东侧,风景优美的龙王山南麓。它于1989年10月竣工落成并开馆,胡耀邦为“李四光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纪念馆占地11.6亩,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馆舍为四层“回”字型结构,是一座外形为蓝色顶盖银灰色墙体、内为回形结构的四层单体仿古建筑。
主楼南边设有歇檐式门廊,门廊的四根方形立柱用黑色大理石铺砌,门廊下有16级白色曲栏台阶,显得格外典雅。主楼前还有一口5亩多的荷花池,为整个馆舍增添了几分清幽之美。纪念馆围墙东南方有一三开重檐歇山式门楼,东侧有“秋光园”,西侧有“楚风酒楼”,布局颇为精巧。大门东侧嵌有一块黑底金字的大理石牌,上面刻着胡耀邦题写的“李四光纪念馆”馆名,十分醒目。步入前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30多平方米的大型瓷砖国画《万里长城》,李四光画像屹立在国画正下方,庄严肃穆。主楼中央还有50多平方米的八边喷泉池,别具特色。
馆内共设有12个展厅,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二楼是李四光纪念陈列厅,陈列分为《刻苦学习,立志救国》、《科学道路,艰难曲折》、《肩负重行,鞠躬尽瘁》三大部分。这里采用铝合金展架、立柜、平柜等错落立体组合的形式进行陈列,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矿物标本、恐龙化石标本、插图、著作、实物、书画、题词等资料,全方位、生动地再现了李四光光辉的一生,让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李四光先生在不同阶段的经历以及所做出的贡献。
李四光一直极为重视中国的能源矿产勘查工作。在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为新中国寻找和开发石油资源方面,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成功助力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在能源展厅内,通过各种实物展示、图文介绍以及模型等,全方位呈现了李四光在能源领域探索的过程,以及他的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我国能源发展历程背后的科学支撑。
冰川是发育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极为雄伟、壮丽的地貌景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近70%的淡水储存在冰川中。不仅现代有冰川,在地球的远古时代,冰川也曾频繁出现过,离我们最近的古代冰川就是第四纪冰川,它是在地球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内,大部分地区多次发生的冰川活动的总称。中国曾否有过第四纪冰川,对于研究我国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问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李四光先生在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展厅内重点展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考察资料等,让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一重要科研领域的诸多内容。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山崩地裂、天旋地转的可怕感受,看到地震灾区人们经受房屋倒塌、亲人死伤的痛苦场景,人们都无比希望科学家们能揭示地震发生的规律,在地震发生前就能作出准确预报。李四光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新中国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我国地震的探索和预测付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地震展厅里,借助丰富的图文、案例以及相关科研记录等展示,向人们科普地震相关知识以及李四光先生在地震研究方面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增强大家对地震科学的认知。
地球生命从诞生至今已经有38亿年的漫长历史了,在这曲折悠远、兴衰荣枯的生命进化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化石,吸引了无数科学家的注意和研究,李四光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的研究、鉴定方法与分类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展厅内陈列着众多古生物化石标本,配合详细的文字说明以及李四光先生的研究资料展示,带领参观者走进神奇的古生物世界,领略李四光先生在这一领域的卓越成就。
地球从诞生至今的46亿年来,一直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留下了无穷的奥秘等待人们去探索。李四光先生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在地质力学展厅,通过各种模型、示意图以及李四光先生的著作、研究手稿等资料,形象地展示地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让人们感受到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以及李四光先生在其中所展现出的开拓创新精神。
陈潭秋故居景区位于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这里地处黄冈的一方红色圣地,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记忆。它静静地坐落在村子之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也较为便利,方便各地游客前来瞻仰、参观,探寻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印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陈潭秋故居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66年),原本是一进二重、面阔五间、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建筑。不过,在1927年时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仅留下一座石头门柱。后来,原黄冈县政府于1980年仿原貌复建了故居居室。经过20年的逐步扩建,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有青砖瓦房两幢、青砖楼一幢两层,另有接待室3间,占地面积达280平方米。整个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占地15.6亩,主体大楼面积为3700平方米,隶属于黄州区文化局,是一所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这座故居意义非凡,它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是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诸多革命历史时刻,承载着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安国寺又称护国寺,坐落于黄州城南的青云塔下,滨临扬子江畔的宝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城南1.5公里处。这座古刹始建于唐显庆三年(658年),其建筑规模颇为庞大,据传原有一藏寺院,房屋多达5048间,并且还有禅堂街、睢阳院、春草亭、竹啸轩、遗爱亭等建筑,寺内“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环境十分幽美,占地方圆二里,正门和后门分别在四里凉亭和五里凉亭处,有着“骑马关山门,鸣锣开斋饭”的说法。
虽历经岁月变迁,解放后仍拥有寺堂50余间,如今现存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安国寺坐北朝南,头山门是一古式三梁砖石牌楼,上面嵌着书有“勅赐安国禅林”六个一尺见方大字的巨幅匾额,大门两旁各立石狮镇守。进门后有约10米深的小院落,进小院落便是前殿,即韦陀殿。过前殿又有约130平方米的方形院坪,穿过院坪则为天王殿。天王殿后有500余平方米长的方形花园,中有路直通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不远就是后殿,后殿为千手观音殿,最后是大竹园,外有围墙,与前殿相对应的有东西厢房20余间,分立在三大殿两侧。
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0),韩琦曾来黄州投奔其兄黄州刺史韩琚,在安国寺西厢房发愤读书,“白昼青火了,风雨无怠”,最终考中进士,后成为北宋著名宰相、一代名臣。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赐“安国”寺名,并赐玉印一方。玉印4寸见方,印纽为一龙首狮身坚兽,印文阳篆12字“勅赐唐代祖庭安国禅林之宝”,印侧有小字,因年久难以辨认,此印造型奇特,是安国寺的镇寺之宝。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常来往于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旦往暮还都五年如此”。除了进行参禅打坐等宗教活动外,他还常在安国寺沐浴,每当洗完澡,就“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觉得不仅洗掉了“身垢”,也洗掉了心上的“荣辱”。安国寺内还设有韩琦当年的苦读书座,苏轼先后写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梦韩魏公》等文以表怀念,明末书法家董其昌题有“韩魏公读书室”横匾于其上。此外,苏轼在此还写有《安国寺记》、《安国寺浴》、《安国寺春》、《安国寺谈养生》、《应罗汉记》等诸多有关安国寺的诗文。他在黄州期间,还出资于安国寺侧购置一大方池,将买来的龟、鳖及鱼类在此放生,并亲书“放生池”三字勒石于旁,把池塘取名为“苏子瞻放生池”,后来清迁官僚徐惺写下了《安国寺放生池记》,追怀苏轼。
千百年来,安国寺历经兴衰,却禅风不坠,薪火相传,历代高僧辈出、人文荟萃,名冠荆楚,香火一直昌盛。它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更因诸多文化名人的驻足、作诗赋文而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到访黄州,也曾特来安国禅寺寻访东坡遗迹,并留下诗文。近年来,安国禅寺深入挖掘黄冈佛教界支持革命的爱国事迹,树立佛教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还成为了黄冈市别具一格的文化地标,承载着黄州人民家乡情感与文化归属感。
安国寺内存有众多珍贵文物,其中有唐代所传玉印一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颗玉印见证了安国寺悠长的历史,其独特的造型、蕴含的文化价值都彰显着古刹的不凡。此外,寺内还珍藏有《大藏经》一部,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极具研究与观赏价值。
尽管安国寺内的佛像、佛具等在1958年大跃进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如今仅存门楼、三座大殿和部分房屋,但留存下来的这些文物依然展现出了安国寺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慕名前来,探寻这座千年古刹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紫云英花海位于黄冈市黄州区路口镇七房塆对面长孙堤外,地处巴河黄州段沿线。巴河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曾经非法采砂现象十分严重,不过近年来,黄州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自2016年1月1日起,对境内巴河岸线全线禁采,并组织人员对河段进行全面清理,而这绵延4公里的千亩野生紫云英花海,便是黄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催生的文明之花。
阳春三月,巴河黄州路口镇沿线,千亩紫云英如期盛开,一朵朵紫色的小花汇聚成了一片浪漫的花海。这些紫云英花朵虽然娇小,却清秀可人,它们或是像撑开的小伞,或是如重瓣的莲花,花瓣一半是浅紫色,一半是粉白色,时而羞答答地躲在草丛里探出脑袋,时而迎着阳光,引来蝴蝶、蜜蜂飞舞其间,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从远处望去,这片花海如云般缥缈,如梦如幻;走近了看,又似精美的绣品,细腻而动人,是一处非常适合赏花、亲近自然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尽情感受春日里的美好气息,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