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民俗文化

2024-12-21

黄冈民俗文化:岁月沉淀的瑰宝

黄冈,地处 “吴头楚尾”,是鄂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古老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座巨大的民间文化资源宝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一、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历史长歌

(一)黄梅戏:从田园牧歌到戏曲华章

黄梅戏,这颗璀璨的戏曲明珠,起源于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的田歌、畈腔采茶调。在那山水相依的黄梅县,人们在田间劳作时,随心而发的歌声,如春风拂过田野,催生了黄梅戏的雏形。它宛如一颗质朴的种子,在民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吸收着生活的养分,逐渐成长。

历经岁月的洗礼,黄梅戏不断发展演变,融合了湖北清戏、汉剧、江西湖口高腔等古老剧种的精华,其表演形式与艺术内涵日益丰富。到了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唱腔、舞台表演形式的原始积累基本完成,已初现戏曲的模样。清道光年间,黄梅县遭遇大水灾,当地民众逃荒至江西、安徽沿江一带,以唱黄梅调为生,黄梅戏也随之传播到安徽,并在那里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进一步融合。1920 年,“黄梅戏” 正式定名。此后,黄梅戏在安徽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上世纪 50 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代表作《天仙配》《女驸马》等,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传颂大江南北,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这样的经典唱段,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更是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如今,黄梅戏已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在国内舞台上频繁亮相,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戏曲的独特魅力。

(二)东腔戏:大别山区的高亢之音

东腔戏,俗称 “哦嗬腔”,又名 “东路花鼓”,清朝时期发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在那崇山峻岭的大别山区,东腔戏犹如一阵粗犷的山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山民的质朴情感,呼啸而来。它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声腔高亢激昂,仿佛是山民们对生活的呐喊,对大自然的赞歌。其演唱形式独特,一人唱,多人和,台前唱,台后和,那此起彼伏的呼应声,在山谷间回荡,极具感染力。

东腔戏的舞台无处不在,山坡上、农家堂屋、洞房花烛的新房,都能成为它的表演场地。演员们不受舞台限制,尽情地展现着戏曲的魅力。它的唱腔一般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包括东腔、对腔、叹腔、二行、火攻、四平、二高腔等,小调有 “采茶调”“扳笋调”“挂灯调”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腔戏的行当也不断丰富,由过去以小生、花旦和丑角为主演,发展至青衣、老生、花脸等多行当演唱。其剧目丰富多样,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等 30 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教子》《站花墙》等 30 个中小戏剧目。

在罗田县东北角的陈家山,这个地处大别山偏远山区的小山村,东腔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全村 180 多户人家、600 余人,大多都能唱上几句东腔戏。这里的东腔戏班已有 9 代传人,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传承从未间断。“文革” 期间,虽遭禁查,但村民们仍私下口耳传承,可见东腔戏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今,陈家山戏班在罗田、麻城、金寨、新县等地深受欢迎,每年正月初八以后,戏班子便外出演戏,直到阳春 3 月才回家忙春耕。他们的演出成为了当地传统节日、婚丧喜庆等场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乡亲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精神慰藉。

二、民歌:田野间的悠扬旋律

黄冈民歌种类繁多,犹如繁星璀璨,有畈腔、山歌、儿歌、号子、花挑、曲牌小调、插秧锣鼓、风俗歌等数十余种。每一种民歌都承载着黄冈人民的生活情感与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其中,畈腔是鄂东最具代表性的山歌,而罗田畈腔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丰富。它的曲调高亢奔放,似那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泻千里;悠长婉转,又如山间潺潺的溪流,韵味无穷。相传,苏东坡游罗田时,被这独特的畈腔所震撼,称歌者为 “鸡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罗田畈腔的独特魅力。罗田畈腔的演唱形式多样,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演唱时最少要二人以上,一人提牌子领唱,一人打背弓接腔,所有人拗蔸儿齐声唱和,那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气势磅礴。其曲目丰富,可分《歌儿》《挣音》《盘腔儿》等三大类,涵盖了山歌、滚歌、借戏文词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百态。1959 年,罗田畈腔歌手肖继煊、朱国清、乐祥言参加省赛歌大会,其精彩的演唱受到广泛好评,《湖北日报》还专门发表评论文章予以赞赏。1962 年,罗田畈腔 10 余种曲牌被录入《湖北民歌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1980 年 10 月,由李利军等人代表黄冈地区参加 “湖北省民歌民舞调演”,演唱的罗田畈腔《高高山上一棵松》荣获省创作、演出奖,并在湖北电台广播,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罗田畈腔的独特风采。

除了畈腔,黄冈的十字系列小调也颇具韵味,《十劝》《十想》《十恨》《十把扇子》《十杯酒儿》等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小调歌词质朴,旋律优美,如《十劝》中,用简洁的歌词劝诫人们要珍惜生活、和睦相处,在田间地头传唱,起到了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

三、民间音乐:奏响民俗的华彩乐章

(一)牌子锣:婚庆丧礼的旋律担当

牌子锣,在黄州又被称为 “地锣鼓”,外地人称 “黄州点子”,是湖北省的主要乐种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由古代的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早在清代中期,就已流行于黄州。当时,黄州地域按保、甲制划分,每年灯会,每条龙灯都配有锣鼓班,牌子锣便是龙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州牌子锣鼓有 “牌子” 和 “锣鼓经” 之分,还有吹鼓手。“牌子” 即 “词牌”,有曲有词,短小灵活,犹如一首首歌曲。“锣鼓经” 则由打击乐演奏,如 “梅花提”“锁槌”“长槌”“雁叠翅” 等。其器乐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的 “曲牌” 与打击乐演奏的干 “点子” 组成,依据乐器组合、曲牌运用及演奏方式的区别,分为 “丝弦锣鼓” 和 “地锣鼓” 两个类别。“丝弦锣鼓” 流行在原黄冈县北部山区;“地锣鼓” 则在全境流行,其中以黄州城区及周边乡村最为广泛。

牌子锣的经典曲牌众多,有《丹凤朝阳》《老大》《三羌》《泣颜回》《五马》《二畈》《朝阳歌》等 300 多个。这些曲牌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用途,如表达喜悦的 “喜金音”“园林好” 等常用于婚庆等喜庆场合,而 “泪珠儿”“器长城” 等悲曲则在丧礼等场合演奏。在演奏时,乐手们各司其职,或吹唢呐,或敲锣鼓,配合默契,那声音或气势浑厚、深沉,或悠扬婉转,能够充分表达出人们的思想感情,为活动增添氛围。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民间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和民间艺术的展示平台,对于研究社会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荡腔锣鼓:历史深处的雄浑回响

荡腔锣鼓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乐器有三吹七打 10 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 10 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

荡腔锣鼓的唱词格律多属乐府词牌及宋、元朗读词牌,如 “清平乐”“风入松”“水龙吟” 等,内容涉及宫廷、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场合都有专用曲目,如祭祀的《大朝贺》,新婚的《画眉席》、庆寿的《寿筵开》等。其曲谱凝聚了古典音乐五声音阶的精华,先于中国戏曲数百年,京剧、汉剧、楚剧所用的吹奏、打击乐曲谱都能从荡腔锣鼓中找到源头。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如 “战鼓擂,号角响,千军万马赴疆场。刀光剑影血成河,英雄壮志震四方”,那激昂的唱词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壮烈;也有描述民间生活的,充满了红安山区的生活气息,如 “田园风光美如画,农夫辛勤把汗洒。春种秋收忙不停,五谷丰登乐万家”,展现了当地百姓质朴的生活和对丰收的期盼。

四、民间舞蹈:舞动生活的多彩画卷

need_search_image_by_title

黄冈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世界。其中,有展现劳动场面的薅秧舞、采茶舞、采桑舞等,舞者们通过模拟劳动动作,将辛勤劳作中的节奏与美感融入舞蹈,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活力与热情;有喜庆场面的灯歌类舞蹈,如狮子、花挑、龙灯、采莲船、大头舞、莲湘、秧歌、高跷亭子等,每逢佳节或庆典,这些舞蹈便热闹登场,以欢快的节奏、丰富的动作和绚丽的装饰,传递着人们内心的喜悦与欢乐;还有反映生活情趣的蚌舞、扇子舞、碟子舞等,它们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

麻城花挑历史尤为悠久,它起源于唐朝,流传于麻城福田河、两路口乡一带,盛行于整个麻城及大别山地区。花挑表演通常在喜庆节日进行,舞台可以是街头、室内或舞台。角色有嫂子、小妹、情哥三人。妹肩挑用五彩纸花装饰的花担,手持方巾,哥手握竹板,嫂右手持扇,左手持方巾,三人边唱边舞。哥与妹相互倾诉情意,嫂子则穿插期间逗趣,舞蹈活泼而风趣。其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既有反映劳动的 “薅秧步”“牵牛”“拔泥步” 动作,也有体现爱情的 “鸳鸯戏水”“斗嘣”“探妹” 动作。三个角色各具特色,嫂是彩旦形象,摇身摆胯,动作夸张;妹肩挑花挑,一步一颤,步伐小而轻盈;哥手中竹板啪啪作响,动作舒展、健美,逗妹时又常出现撅臀、伸颈的丑角动作,将生角与丑角集于一身,给舞蹈更增添了喜庆色彩。音乐伴奏方面,麻城花挑原本只有打击乐,后来加入弦乐,由打击乐、管弦乐、演唱曲三部分组成。主要伴奏乐器有鼓、大锣、钹、马锣和唢呐、笛子、二胡、板胡、高胡、三弦等。演唱曲轻松活泼,生动风趣,歌词为七字句式,每段五句,演唱时,第一句反复一次,中间加上一问句和一答句,共为八句,艺人称之为 “抢八句”。如《歌妹在桃园》唱词:“(哎) 你走在后我在前 (哪),同唱 (咧) 同贺 (哎) 喜连 (耶) 天 (哪),哥妹同把庙会走 (哪),(哎) 伙计们 (哪),你喊伙计咋的嘛 (喂)?(哎) 歌儿不唱别一段,唱一个兄妹在桃园 (哪哟) 在桃园 (哪)”。

1956 年,麻城花挑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歌舞会演,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精彩的表演,作为优秀节目进入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作专场演出,赢得了高度赞誉。1978 年,麻城花挑表演者还作为群众演员参加了电影《吉鸿昌》的演出,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如今,麻城花挑已成为黄冈民间舞蹈的杰出代表,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黄冈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民间曲艺:说唱之间的故事传承

黄冈的民间曲艺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黄冈大鼓、鼓书、渔鼓、杂技、道情、架子戏等,犹如一座艺术宝库,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中,鼓书又称 “说书”,在黄冈境内拥有众多的艺人,而黄冈善书则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种,它又名打鼓说书、鼓书、说善书,属于民间说唱曲艺,在黄冈地区广泛流传,历史源远流长。

黄冈善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周庄王为正风化俗,派出能说会道的大臣击鼓说讲善恶报应,劝人为善,由此留下了说书这一社会职业的行当,说书人奉周庄王为祖师爷,代代相传。后经历史演变,说书分化为不同派别,黄冈善书便是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曲艺形式。据可考传人,在清中晚期,黄冈善书已成为处处有人说、人人都爱听的传统民间艺术。

清末光绪年间,黄冈曾旭光、周子朝、贾瑞臣、刘玉山等二十余位民间说善书的艺人,活跃于团风、黄州、鄂州、武汉、黄石等地,被称为 “跑三江码头” 的善书 “先生”。1927 年三月初三,黄冈、新洲、孝感、英山、罗田、浠水等地民间说书艺人建立了善书南派组织,公认柳敬亭为宗师,隶属于湖北会馆的 “中江 —— 九江” 分会馆管辖,非会馆成员被严格禁止游乡说书。民国初期,黄州区陈策楼、魏国清等人拜师学艺,艺成后收徒传承,推动了黄冈善书的新发展。解放后,帮会(会馆)废除,文化部门组织领导成立了曲艺协会,民间说善书艺人活跃在广大农村和集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尽管受到电视文化的冲击,听众有所减少,艺人大量改行,但在农村仍有一定的市场。

黄冈善书艺人的道具包括鼓杆、小扁圆鼓、云阳板、竹制鼓架。演出时,艺人左手执云阳板,右手击鼓,开口说唱,通过唱、做、念、打等表演形式,将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其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英雄传奇、善恶报应、风俗演义等,形式上有大书与小段之分,可一人说唱,也可二人联堂,场地不受限制,一场表演一般在三小时左右,内容通常根据听众和艺人双方商量确定。

在表演形式上,黄冈善书讲究一人一台戏,艺人可以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男时女,忽老忽少,既可扮忠奸憨猾,又可扮将相村夫。表演时,常常瞬间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运用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神法来适应这种 “螺蛳壳里做道场” 的表演方式,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神法运用自如,表演仿真与夸张相结合,极尽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功能,“表”“演” 清晰,跳进跳出,形成灵活多变而又浑然一体的艺术表演风格。同时,还运用 “嘘口”(笑料)、缓、急,板式的明、暗、骤、徐等技巧,唱时停鼓击板,唱完一句或一段之后,再击鼓板片刻,如此循环反复,时长时短,时停时起,视书中情节由演员自己掌握。1949 年后,随着书目内容的更新,唱腔也有新发展,并加入了丝竹伴奏,如高胡、二胡、三弦、琵琶、笙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使演唱得到烘托,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黄冈善书的经典曲目众多,如《月湖女侠》《桃花村奇案》《三世仇》《说唱〈红岩〉》《平原游击队》《林海雪原》等数十部现代中、长篇曲本和数十篇曲艺小段。这些曲本和小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在服务当时的政治活动、经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正能量、进行道德教化等方面,黄冈善书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成为湖北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民间工艺:指尖上的匠心独运

(一)黄梅挑花:针线交织的艺术画卷

黄梅挑花,这一古老的刺绣工艺,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在湖北省黄梅县广为流传。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纬线交叉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重在 “挑”,其工艺独特,风格奇幻,产品精美,被专家学者称为 “富于幻象的楚辞,赋予情感的国画”。

黄梅挑花的图案丰富多样,有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团花如 “凤戏牡丹”“富寿双桃” 等,寓意吉祥美好;边花有 “二龙戏珠”“八仙过海” 等,展现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填花如 “斑鸠石榴”“龙舟竞渡” 等,充满生活气息;角花则多以字、柏叶、莲花为主体,组成三角型图案置于四角。这些图案取材广泛,构思精巧,或上下、左右对称,或旋转、向心、放射,形式多样。

在首届中国艺术节上,黄梅挑花被美学家王朝闻赞誉为 “无声的叙事诗” 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并曾荣获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金奖、波兰 “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 奖、“首届全国轻工博览会” 银奖、“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 金奖等多项殊荣,还被用来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6 年,“黄梅挑花”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有俗语云:“湖北有女皆挑花”,足见其在当地的普及程度。黄梅挑花的图案中,龙凤数量居多,狮和虎的内容也不少,这既受楚文化影响,也与鄂东民俗中对龙凤、虎的象征意义有关。此外,黄梅民间还常以菩萨、神仙及其法器作为黄梅挑花的构成元素,以祛邪避祸、护佑人生。

黄梅挑花的色彩搭配独具特色,有素挑与彩挑之分。素挑配色凝重、古朴,具有一种拙朴美;彩挑则浪漫、绚烂,色彩亮丽丰富,蓝黑底布红色图案较为常见,宛若楚人漆器,给人深刻印象。其针法以十字针法为主,常配以直针、牵针等,讲究两针之间的距离、行针路线和不同色线交叉,且每个图案纹样首尾只有一个线结,挑花中间接线需精细操作,不能露线头,传统黄梅挑花正面呈 “×” 形,背面线迹工整呈 “—” 字形。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梅挑花面临着传统技艺传承人才短缺、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但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今,黄梅挑花的传承人们正努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这一古老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红安绣活:绣针游走的岁月诗篇

红安绣活历史悠久,据《湖北民间探源》记载,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红安民间素有 “无女不绣花” 俗语,当地妇女以刺绣为重要的手工技艺,绣品多样,包括鞋垫、鞋面、枕面、枕蒂、衣边、门帘、帽、兜等,其中绣花鞋垫最为常见且传承广泛。

红安绣活的技法主要有丝绣和绒绣两种。丝绣用绣花钢针和顶针,穿上彩色丝线刺绣,是常见易学的技法;绒绣则用针尖有眼的空管针,将绒线穿入空管中,再从针尖眼穿出,依照图型刺绣,完成后剪破线串,搓成毡状,使图型立体感强。走线方式分为依样走线和破格走线,前者先在鞋垫坯上画出图型再按图刺绣,后者先用单色线将鞋垫坯刺成细小均匀格子,再根据图型需要刺绣。

绣花鞋垫的图型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主题。装饰类图型多为花鸟虫鱼,直接展现自然之美;祝愿类图型则饱含对长者、孩童、亲友、情人的美好祝愿,如 “福禄双全”“和合神”“年年有鱼”“并蒂莲开” 等。一双绣花鞋垫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不仅体现了家乡的风情民俗、自然景观,还反映出刺绣者的性格特征。例如,大红大绿、色调鲜艳、对比鲜明的绣品反映出豪爽奔放的性格;以青蓝为主、明暗反差小的绣品体现深沉敦厚的性格;色彩鲜而不艳、清新秀丽的绣品则彰显淡雅淳朴的性格。

红安绣花鞋垫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姑娘的嫁妆、定婚物和爱情使者。在出嫁时,绣花鞋垫作为嫁妆展示姑娘的手艺;定婚时,姑娘若相中小伙子,会送绣有特定图案的鞋垫作为定情信物;姑娘有了心上人,也会通过送绣花鞋垫表达爱慕之情。在国内战争时期,红安流传着 “最后一碗饭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一双鞋送红军” 的民谣,绣花鞋垫也成为乡亲们支持红军的重要物品。

近年来,红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绣活的振兴与发展,建立红安绣活传习所,举办民间刺绣技艺展演赛、传承人培训、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促进了绣花鞋垫等绣活工艺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县涌现出众多绣花鞋垫等绣活的专业人、专业户、专业村,县城有多家绣活专卖店,登记在册的绣女有 2000 余人,代表性传承人有红安太平镇刘寿仙和七里坪镇席和玉等人。红安绣活以其独特的魅力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引起轰动。1984 年,红安绣花鞋垫 100 件在首届中国艺术节展出;1986 年,250 件工艺美术品(含绣花鞋垫)参加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1989 年,红安绣花鞋垫赴香港、澳门、捷克斯洛伐克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展出;2008 年,红安绣活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绣花鞋垫等红安绣活在北京传统技艺展演大厅精彩亮相;2010 年,绣花鞋垫等红安绣活登上上海世博会舞台;2018 年,红安绣活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七、民间美术:色彩斑斓的乡土风情画

黄冈民间美术继承了渊源久远的楚文化传统,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农民画、烫画、剪纸、布贴、麦杆画、火烙画等,每一种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黄冈农民画在解放前以门神、财神、灶神、中堂等为主要题材,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解放后,其内容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画家们用画笔勾画出一幅幅造型别致、情趣雅俗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黄冈地区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幅作品在全国大展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众多奖项,多幅优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先后在台湾、日本等地展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1988 年 2 月,黄州市(现分为黄州区、团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这充分彰显了黄冈农民画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例如,黄州区的农民画家们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作品,描绘了农村新貌、农业丰收、农民幸福等场景,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变化。

八、民间文学:口口相传的文化史诗

黄冈民间文学犹如一座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传说、歌谣和谚语,这些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反映了黄冈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黄冈流行的民间故事可分为神话传说、名人传说、地名传说、生活故事和笑话等种类。其中,神话传说如《七仙女下凡》,讲述了七位仙女被人间美景吸引,下凡到黄冈的湖泊之畔,与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故事,展现了天上人间的奇妙交融;名人传说有《神医张三》,张三医术高超,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他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体现了人们对医术精湛者的敬仰与感激;地名传说例如《金牛山的传说》,讲述了金牛山得名的缘由,曾经有金牛在此栖息,农夫与金牛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斗,这些传说为山川大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生活故事则以日常琐事为蓝本,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笑话则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黄冈人民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这些民间故事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传承道德观念,还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是黄冈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黄冈人民还创作了许多生动活泼、富于哲理、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歌谣和谚语。民间歌谣如《黄鸡公》《姐儿门前一棵槐》等,旋律优美,歌词质朴,有的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有的描绘了乡村的生活场景,在田间地头传唱,为劳动人民增添了乐趣。谚语则是黄冈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如 “劈柴劈小头,问路问老头”,道出了做事要抓住关键、寻求正确指引的真谛;“细伢不冷,酒缸不凌”,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对自然规律的把握;“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寓意着为人处世要真诚坦率。这些谚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事活动到家庭生活,从人际交往到品德修养,简短而精炼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成为黄冈人民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黄冈民俗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黄冈民俗文化,是黄冈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具有多元而丰富的价值。它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反映了黄冈地区的历史、地理与人文风貌,承载着先辈的记忆与情感,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在艺术领域,黄冈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湛技艺,如黄梅戏的优美旋律、黄梅挑花的精美图案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灵感,推动了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中的舞龙舞狮、民间舞蹈等,促进了人际交往与社会和谐,成为凝聚社区力量、传承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黄冈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活动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年轻人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关注度降低;传承人才的短缺,更是制约了民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为了让黄冈民俗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承与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培养专业人才;教育部门可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让民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传承和保护黄冈民俗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黄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