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黄冈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1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与豫、皖、赣三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素有 “千年帝都、红色首府” 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著名的 “教育之乡”“名人之都”。
黄冈自古人杰地灵,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古有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李时珍著就《本草纲目》,苏轼留下千古名篇,今有众多杰出人物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近代以来,黄冈更是名人辈出,他们或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或在军事领域里金戈铁马,或在文化界中挥毫泼墨,或在科学道路上上下求索,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冈人奋勇前行。
居正,原名之骏,字觉生,号梅川,别号梅川居士,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人。他是民国时期 “广济五杰” 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与法学家。年轻时,居正赴日学习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组织共进会,成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指挥者之一,是当之无愧的辛亥革命元勋。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他担任内政部次长,而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出任司法院院长。居正一生笔耕不辍,著有《辛亥亲历记》《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辛亥礼记》等多部著作,这些作品成为研究辛亥革命及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重要资料。
张振武,湖北罗田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将领,“武昌起义” 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甲午战争后,他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加入了体育会,学习战阵攻守诸法。1905 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同年加入同盟会。1907 年毕业回国,于武昌黄鹤楼街小学任教,期间因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被捕。1909 年参加共进会并负责财务。1911 年成为武昌起义首义者之一,在起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1912 年 8 月 16 日,他在北京遇害,年仅 35 岁。张振武为共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尊为共和元勋,与孙武、蒋翊武并称 “辛亥三武”。
詹大悲,原名培翰,又名翰,字质存,湖北省蕲春县田桥乡人。他身兼记者与革命家双重身份,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也是辛亥革命的先驱。1911 年,詹大悲与蒋翊武等在武昌组织文学社,被推为文书部部长,并主编《大江报》。他因撰写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药石也》,犀利地指出只有通过激烈的变革才能拯救中国,而被捕入狱。武昌起义后,詹大悲出狱,担任汉口军政分府主任兼管军事,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此后,他在 1913 年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1921 年奉孙中山之命赴四川联络川军,随后协助四川援鄂军鄂西总司令潘正道军事工作。1926 年随北伐军到武汉,任武汉政治分会委员、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然而,1927 年 12 月 17 日,他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杀害,为民主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其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11 年,董必武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1914 年,他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继续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1918 年回国后,董必武参加护法运动,坚决捍卫共和制度。五四运动时期,他在上海积极参与其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此后,董必武回到武汉,创办武汉中学,这所学校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他亲自教授国文,通过教育培养革命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1920 年秋,董必武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积极组织和推动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1921 年 7 月,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的代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在之后的岁月里,董必武经历了长征的艰难险阻,到达陕北后,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等重要职务,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众多重要领导职务,在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多个领域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
方本仁,字耀亭,湖北省黄岗县人。他自幼入私塾读书,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1902 年,方本仁投武昌右旗马队营当兵,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此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被选送北京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学习,毕业后留京任禁卫军骑兵排长,在军队中逐渐崭露头角。1912 年,方本仁被委为都督府参议厅厅长、陆军将校讲习所所长、督军署参谋长等职,并授陆军少将衔,在军事管理和指挥方面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1916 年,他调任赣西镇守使,开始在地方军事舞台上发挥重要影响力。在其军事生涯中,方本仁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他曾配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合击陈炯明,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力量。然而,他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矛盾,因对蒋介石的一些做法不满,不愿继续在官场任职,故而长期在武汉闲居。抗战期间,方本仁坚守民族气节,面对汪伪政府的拉拢,他严词拒绝,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1949 年,武汉解放前夕,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派亲信持亲笔信请方本仁出任民军总指挥,他再次果断拒绝,表明了自己拥护人民解放事业的立场。武汉解放时,方本仁和群众一起迎接解放军入城,见证了新时代的到来。董必武称赞方本仁是爱国将领,他的一生,在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历,其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值得铭记。
徐源泉,字克成,湖北黄冈人。1910 年,他毕业于南京陆军讲武堂,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武昌首义爆发后,徐源泉率学生 300 余人参加阳夏保卫战,在战斗中,他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担任战时司令部学生队队长,为保卫武汉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后,他在军事领域不断发展,先后担任上海光复军参谋、骑兵团团长等职。在北伐战争中,徐源泉屡立战功,被授予陆军中将。1930 年,他参加中原大战,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战后任第十军军长,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重要将领。1935 年,徐源泉被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其军事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源泉肩负起抗日的重任,出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在安徽太湖、潜山、六安一带积极作战,奋勇抵抗日军的侵略。随后,他参与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在战场上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了巨大努力。日本投降后,徐源泉退出军界,回到武汉经营房地产及企业。1949 年,他赴香港,后转至台湾。徐源泉在其军事生涯中,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抗日历史的长河之中。
刘子通,名子栋,谱名泰湘,湖北黄冈(今黄冈市黄州区)东弦乡人,是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与熊十力、李四光、吴昆并称为辛亥革命鄂东四杰。他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心理学专业,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回国后,刘子通在四川成都铁道学堂任教习,组织领导成都学生运动,郭沫若曾受其思想影响,尊他为老师。1910 年因组织学生请愿遭通缉,潜回武汉继续从事革命斗争。1911 年参加武昌首义,光复黄州后出任黄州府督政科长。
1918 年,刘子通在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因传播进步思想被反动当局开除公职。此后,他在湖北省第一师范和中华大学代课,与黄负生、陈潭秋等人创办了《武汉星期评论》,并发表诸多文章,对当时的教育现状予以猛烈抨击。1921 年春,由董必武、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一大召开时的 53 名党员之一,是著名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家。他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湖北女子师范开展党的秘密活动,在师生中发展党、团组织,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了徐全直、夏之栩等一大批妇女运动骨干。因其组织和领导湖北女师学潮,被反动军阀通缉,经李大钊介绍前往北京教育部任职,并继续参与北京共产党组织活动。1924 年,刘子通病逝于家中,年仅 39 岁。他在武汉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曾享有 “南陈(独秀)、北李(大钊)、中刘(子通)” 之誉,1945 年,其名字被列入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名录。
陈潭秋,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他出身于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家庭,祖父曾是清末举人,终生在乡间教书,父亲是农民,守田躬耕。尽管家道中落,陈潭秋仍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1914 年,他进入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 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
在五四运动中,陈潭秋积极参与其中,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他带领英语部同学参加了 5 月 18 日、6 月 1 日与 6 日武汉学生联合会组织的上街示威活动,沿途散发爱国传单,呼喊口号,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揭露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罪行。1919 年夏天,陈潭秋赴上海参观,经同学介绍与董必武相识,二人志同道合,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并商定用办报纸、办学校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
1920 年,陈潭秋与董必武等 7 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为马克思主义在武汉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1 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并任社长,同年 7 月,与董必武参加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回武汉后,他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积极领导当地的革命工作。1923 年 2 月,发动与领导了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在 “二七” 大罢工中,他指引林祥谦走上革命道路,林祥谦在罢工中英勇牺牲。
此后,陈潭秋在党的工作中担任了众多重要职务,历经风雨,辗转多地,始终坚守革命信念。1943 年 9 月 27 日,在新疆遭反动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陈潭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他的功绩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缅怀,在 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时,他被代表们选为中央委员,尽管那时他已牺牲,但他的贡献得到了党内同志的高度认可和深切怀念。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他身兼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也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李四光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904 年,他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期间结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革命志士,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毅然剪掉辫子,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誉他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07 年,他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宣统二年(1910 年)毕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四光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然而袁世凯篡权后,他愤而辞职,远渡重洋前往英国留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 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还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理事长。
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贡献卓越非凡。他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打破了国外学者的错误论断,建立了 “地质力学” 和 “构造体系” 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彻底摘掉了 “中国贫油” 的帽子。此外,他还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为地震研究和预防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李四光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成就斐然,还热衷于教育事业和社会活动。他曾任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为武汉大学选定了美丽的珞珈山校址。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他还曾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70 年 8 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1958 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民族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
李四光一生著述颇丰,其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是我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他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他对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 “地质之光”。1971 年 4 月 29 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但他的功绩和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缅怀。在音乐领域,李四光也颇有造诣,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展现出他在艺术方面的独特才华和全面素养。
黄梵,原名黄帆,湖北黄冈人,是中国现代诗人、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3 年,黄梵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力学专业,次年留校任教,后晋升为副教授。然而,他对文学的热爱促使他走上了创作之路。1983 年开始诗歌写作,从此在现代诗歌和小说的创作领域崭露头角。1985 年起,他陆续发表、出版了《南京哀歌》《第十一诫》《南方礼物》《女校先生》等多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处女作《第十一诫》在新浪读书原创连载时,点击率超过 300 万,创下当时严肃小说的新高,连续数月高居排行榜前几名,受到大量青年读者的关注,被网友推崇为新时期最值得青年关注的两部小说之一,其德译本也已在翻译之中。他的诗歌在海峡两岸广受关注,作品《中年》入选 “新诗百年百首”,他也因此被联合报主编称为在台湾最有读者缘的大陆诗人。
黄梵在文学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其作品风格独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百态。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小说则擅长构建独特的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出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困惑、挣扎与追求。例如,《第十一诫》深刻地呈现了商品经济冲击下学院体制内众生百态,具有很强的预言性,许多对大学生态与景观的描写在后来的社会现实中得到了印证,被评论家何平赞誉为 “人性的博物馆”,其中不仅呈现了各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面貌,也展现了人物心灵史和精神史。
除了创作,黄梵还积极参与文学交流与教育活动。1989 年与岩鹰创办《先锋诗报》(1 - 9 期),1990 年与车前子等人创办民间诗刊《原样》(1 - 3 期)。近年除诗外还发表了大量小说、随笔,作品被译介至英、美、德等国家。他现居南京,经常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与心得。2021 年 8 月 26 日,广西师大出版社・纯粹读书会第 144 期特邀黄梵举办主题为 “诗是生活的起点和终点 —— 黄梵《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新书线上分享会”,现场分享他的诗歌写作经验及创作方法,以及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炼诗意、训练写诗的能力,活动吸引了 160 个高端书店读书社群参与,同时在线人数达 40588 余人。2022 年 9 月,他入选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 2022 年新会员名单。
在文学成就方面,黄梵曾荣获第三届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第七届西部文学奖诗歌奖等荣誉。他的作品《私人牧歌》荣获第四届《钟山》文学奖,授奖词评价该作品 “在异域探险中叩问生命,惊奇绚丽之下暗藏力道。小说的故事情节如高原湖泊般诱人,叙事节奏如草甸溪水般流畅,对精神世界的探询则如雪峰神山般陡峭”。
黄冈名人辈出,他们的精神品质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当今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众多黄冈名人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如辛亥元勋居正,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不懈奋斗。抗日名将徐源泉,在抗日战争中肩负起抗日重任,参与了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重要战役,为保卫祖国领土和人民生命财产付出巨大努力。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当代人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黄冈名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武汉中学培养革命青年,为党的成立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众多重要职务,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陈潭秋积极参与工人运动,领导地方党组织开展斗争,面对生死考验毫不动摇,最终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他们的担当精神启示我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打破国外学者的错误论断,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指明方向,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黄梵在文学创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其作品风格独特,以细腻笔触描绘人性与生活百态。这种创新精神鼓励着当代人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在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开拓进取,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许多黄冈名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斗,成就一番事业。如詹大悲虽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革命理想,为民主革命事业奔走呼号。周鸿祎、阎志等从黄冈大别山走出的名人,靠读书改变命运,凭借自身努力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他们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当代人要不怕困难,努力拼搏,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黄冈名人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