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黄冈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3
浠水,这座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县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北岸。它南邻长江,北靠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更是一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独特之美。
三角山,坐落于大别山南麓、闻一多先生故里 —— 浠水县的东北部,方圆 64 平方公里,大小山峰 28 座错落其间。其主峰海拔 1055 米,因三峰竞秀而得名,素有黄州府 “笔架山” 的雅称。这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 5C 认证自驾旅居营地、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省体育特色小镇,堪称鄂东著名的避暑休闲胜地。
踏入三角山,仿佛置身于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卷之中。山峰峻峭,高耸入云,或如利剑直插苍穹,或似巨兽静卧山林,形态各异,气势磅礴。山间云雾缭绕,云海翻腾,如梦如幻,仿若仙境。每当晨曦微露,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光芒洒在群峰之上,为山峦披上一层璀璨的外衣,那壮丽的日出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三角山不仅自然景观迷人,人文资源亦颇为丰富。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与题咏佳作。“三角山摩崖石刻” 更是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那一道道刻痕,犹如历史的印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这里还有许多传说故事,为三角山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著名的景点 “笔架飞瀑”,壮观奇特,其磅礴的气势与灵动的姿态,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三角云开” 作为黄州府浠川八景之一,引得无数游客驻足观赏,沉醉于那云开雾散时的绝美瞬间。 三角山的天然石洞亦是别具一格,主峰东南的老龙洞,进洞口横刻 “松结龙源”,出洞口竖镌 “津液龙涎”,洞中有三泉,烟云袅袅,且泉水如海水般一日两次涨潮,“子午泉” 的神奇令人称奇不已。
这里还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与休闲疗养之所。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 30℃,森林覆盖率达 90%,森林立木蓄积量 15 万立方米,原始森林面积 1000 多亩,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 12000 个,清新的空气、凉爽的气候,让人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燥热,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之中,身心得到极大的舒缓与放松。
白莲河生态旅游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地处鄂东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处于黄冈市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的交界处。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是大自然馈赠的一颗生态明珠。
作为景区核心的白莲河水库,规模宏大,始建于 1958 年 8 月,于 1960 年 10 月建成,长 259 米、高 69 米的粘土心墙坝巍峨耸立。它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维护生态、航运、科研、宣教、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湖北省第三大水库,鄂东第一库,库容量高达 12.28 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 6.2 万亩,平均水深 11.17 米。其广阔的水域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熠熠生辉。 水库周边岛屿星罗棋布,数量多达 60 个,形态各异,有的小巧玲珑,仿若翠螺浮于水面;有的面积较大,岛上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湿地范围广袤,达 6653.75 公顷,水草丰美,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天堂。每年春秋两季,大批候鸟在此停歇、觅食,它们或翱翔于天际,或嬉戏于水面,或栖息于枝头,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白莲河生态旅游区的环库生态旅游公路体系正在逐步构建,“两环加十一联” 的规划蓝图,总里程达 221.16 千米,建成后将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沿线的美景与风情,让游客能够尽情领略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这里还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斗方禅寺、大王庙、下马寺遗址等寺院庙宇点缀其间,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这些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有的始建于唐代,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香火旺盛。 周边的乡镇美村,如长岭岗村、斗方山村、大岭沟村等,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古老的民居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村民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让游客能够感受到那份久违的乡愁与温暖。
斗方山,坐落于大别山南麓、浠英罗三县交界处,因山形斗方而得名。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更是观光游览的好去处。这里诸峰罗列,气势雄伟,山中四千亩林木郁郁葱葱,气候宜人,宛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
斗方山的历史可追溯至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由无著禅师建造,自此开启了其作为佛教圣地的辉煌篇章。北宋时期,佛印禅师驻锡传经,更是让斗方山的佛法声名远扬。彼时,山上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僧弟子数百人云集,盛极一时。然而,岁月的车轮无情驶过,元代时,斗方山遭兵毁之劫,曾经的辉煌一度黯淡。但在明洪武年间,它又迎来了重生,得以重建,规模宏大,再次成为佛教信众心中的向往之地。
山上的斗方禅寺,无疑是这片圣地的核心所在。它历经风雨,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兴衰。寺内古殿为一色的花岗石建筑,石梁、石竹、石墩、石架、石墙贯斗,上刻蟠龙花纹,工精形肖,势态宏伟壮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智慧,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等建筑,庄严肃穆,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众多高僧大德曾在此驻锡悟道,宋有佛印禅师、维庆法师,明代有心节大师,清朝松峰和尚也曾在此讲经说法,他们的智慧与教诲,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斗方山的佛法天空,也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斗方山的自然景观亦令人叹为观止。山南侧,奇石林立,千姿百态,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的石头如仙人指路,有的似神龟探海,因形状物,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洞府遍布,更是为斗方山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些洞府或幽深狭长,或宽敞明亮,犹如一个个神秘的仙境,等待着游客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八卦洞右侧的石楼,相传是乾隆进士范思皇读书和倡 “三教”(道、佛、儒)之所,这里曾回荡着古人的读书声与思辨的智慧,如今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遐想联翩。山东侧的 “舍利宝塔” 建于北宋时期,红沙石质,单件各幅,行如立鼓,小巧玲珑,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斗方山的千年变迁,也被载入了《中国宝塔名胜大辞典》,成为了斗方山的一张独特名片。 山中还有摹岩刻字十多处,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上百篇,这些刻字与诗文,犹如历史的回声,在山间久久回荡。它们或是对斗方山美景的赞美,或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为这片山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传奇故事数百个,如同繁星点点,散布在斗方山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故事或关于高僧的神迹,或关于民间的传说,口口相传,让斗方山更具神秘色彩,也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探寻。
当你踏入斗方山风景区,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卷。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悠悠的晨钟暮鼓,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可以漫步在山间小道,欣赏奇石怪洞,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可以品味古人的诗文佳作,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斗方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典籍,等待着你去翻阅、去品味。
清泉寺,位于湖北省浠水县城东,寺东有泉水,出自石壁间,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这座古寺始建于唐贞观朝,是一座闻名鄂东的千年古刹,犹如一位历史的长者,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历史上的清泉寺,背倚凤栖山,面临浠水河,自然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浓厚,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游历打卡地。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此留下了《游清泉寺》的七言绝句:“珠圃邀欢兴未赊,赓诗煮茗坐莲花。上人我亦忘机者,欹枕相将到日斜。” 宋代诗人王禹偁曾写诗盛赞 “浠川八景”,其中清泉寺美景独占其四,分别是清泉梵响、陆羽茶泉、羲之墨沼和凤顶当空,由此不难想象清泉寺及其周围地区昔日的繁华与壮观。 而苏东坡的《浣溪沙・游清泉寺》更是让清泉寺声名远扬,“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句 “浠水西流”,为后世留下了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富矿,也成为浠水传承千年文脉的重要根基。
清泉寺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一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群。清末重修的清泉寺,尽管不及鼎盛时期那样震撼壮观,但也不失恢宏庄重。寺门三开,中间为山门,东西是侧门。山门高大,横额题为清泉寺,上有高大的牌楼,挂有双龙戏珠金匾,上刻清泉禅寺四个大字。进山门是天王殿,当中座着敞胸露肚、张开大口、笑脸嬉眉的弥勒佛。中间四根红漆大柱,两厢是四大天王,原来是泥塑,其高直抵屋顶,横眉怒目,呲牙咧嘴,煞是吓人,民国十六年大革命时被毁,后来请画工在墙壁上摹拟彩绘,复现其上。天王殿后面是一块石砌的大丹墀,墀中有一座高大铁鼎。台阶上与弥勒佛靠背的是双手拄着降龙杵坐着的韦驮护法神。走上台阶是雄伟的大雄宝殿,长长的台阶上竖立四根红漆大柱,两旁有钟鼓楼。这座大殿是双层瓦檐的唐代建筑,颇有杭州西湖灵隐寺那般宏伟气势:屋上飞檐走拱,殿背脊安宝鼎,四角挂风铃,殿前檐挂金底黑字大匾,上面是由夏斗寅写的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进殿抬眼望去,就是那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头上的华盖直抵殿顶。大佛两边站立着伽蓝尊者,要看佛容,必须仰视,可见其高。佛脚大趾如孩童头般粗,可见其大。民国十六年(公元 1928 年)打菩萨时,十多人用绳子套住佛颈拉,没有拉动,此佛才得以保存。当时庙内神像多有毁坏,后夏斗寅来此捐资予以修复。殿中耸立的四根世所少见的粗大笔直大杉红漆柱,撑起大殿,宽阔明亮,清静肃穆。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后与大佛靠背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虽说不可能真的塑出一千只手、一千双眼,倒也在其背后现出了四十只手来,手中各有一只慈眼,手中还拿着各种异物,叫人看了顿觉神异。殿的左右角分别是文殊、普贤两菩萨,一尊骑青狮,一尊跨白象,看他们两幅慈悲法相,一样菩萨心肠,实在是艺术珍品。殿的东侧是座大院,院旁有纪念王羲之、苏轼和陆羽的三贤祠以及报恩寺、土地堂等。大院南门是座高耸的三层木楼,中间是三间南向楼房,四面环绕回栏,远眺四周风景,近收寺院全貌,此楼即名为藏经楼。是民国初年所建,当时虽多藏佛教经卷,也有人捐献的经史子集等藏书,后经战乱,多已散失。寺的两侧从前到后是香积堂(厨房)、斋堂,再就是僧房、库房、云会堂(禅房)等。
岁月流转,清泉寺历经沧桑。元末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率 “红巾军” 起义反元,驻兵蕲水,毁寺建都,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两年后撤走黄梅,后迁都汉阳,改年号为太平。元军偷袭蕲水,清泉寺难逃厄运,被元军捣毁,只留下相传为红巾军所栽的一棵参天古柏,供后来的有识之士凭吊起义英雄之忠魂,抒思古之悠情。 明洪武年间,清泉寺在原址复建,到了清代遭遇火灾又受损毁,同治年间复建,但并未恢复旧观。再后来,清泉寺做过学堂、仓库,最终坍塌。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冈市浠水县政府在已经荒废多年的清泉寺旧址上,修建了闻一多纪念馆,纪念这位出生于浠水的爱国志士。如今,虽然清泉寺已不复存在,但在闻一多纪念馆内,依然可见清泉寺的遗迹。在前广场的闻一多铜像附近,有一块小小的长方形井盖,盖上刻有 “清泉井” 三个字,这便是清泉镇与清泉寺赖以得名的清泉井。从井盖上的洞口往里看,可见深不可测的井水和井壁厚厚的青苔。离清泉井前方不远,有一处水池,名为 “羲之墨沼”,相传是王羲之洗笔池。全国各地,王羲之 “洗笔池” 并不少见,书圣王羲之到底是否到过浠水已难考证,倒是苏轼自述《浣溪沙》写作背景的一段话,成为此处 “羲之墨沼” 的典故来源。苏轼是这么写的:“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
清泉寺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却如同一坛老酒,越陈越香,历千年而不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浠水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浠水博物馆坐落于浠水县清泉镇新华正街,始建于 1951 年,是湖北省建馆最早、收藏文物数量多且级别高的博物馆之一,以收藏大量纸质文物而著称,既是文物系统一级风险单位,也是中国重点博物馆,并在 2018 年 9 月被确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其依托浠水文庙而建,馆内的浠水文庙保存古建筑面积 900 平方米,1992 年被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始建于宋代,元末遭兵毁,明洪武 7 年(1374 年)重修,历经明清等时期的维修和扩建,形成了以棂星门、大成殿为中轴线,包括崇圣祠、尊经阁、东庑、西庑等庞大的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博物馆收藏了 43000 余册古籍线装书,其中一、二、三级藏 1000 余件,善本书 1187 册,志书 132 种;古字画 2100 余件,有董其昌、刘墉、铁保、杨守敬、梁启超、张裕钊、张之洞、黎元洪等名人名作;碑帖有苏书金刚经、明拓争座位贴等,还收藏清嘉庆 24 年状元陈沆殿试卷,《古今禅藻集》、《徐文长三集》等珍贵文物更是全国少有收藏。此外,博物馆共收藏宋代青瓷执壶、西周有铭铜盘、宋代龙泉窑水盂、曾国藩对印、琦善田黄石印、1927 年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证章等一级文物藏品 18 件,这些均是馆藏品中的极品。截止 2019 年,馆藏藏品数量 22983 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量 525 件套。
当观众进入博物馆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长的碑廊。这里展示着博物馆从全县各地收集来的出土及流散的重要石碑刻,每一块石碑都蕴含着一个历史事件,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光绪七年改志碑”,是针对光绪蕲水县志进行修改而立,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与传承;“唐张忠烈王庙碑”,讲述了浠水人民为纪念在唐代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忠君为国的将领张循而建庙的事迹,彰显着浠水人民自古以来的忠义情怀;“去思碑” 则是浠水人民缅怀县令蔡籽端廉政勤政的见证。1925 年浠水遭遇特大旱灾,农业遭受重创,农民颗粒无收,县令蔡籽端与广大农民同甘共苦,急贫民之所急,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救济灾民,却因触犯富户利益,于 1926 年被撤职。他离任时,百姓夹道相送,并出资镌刻去思碑,以志纪念,此碑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浠水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栖息之所,更是浠水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与研究平台,对传承浠水的历史文脉、推动文化教育以及促进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默默地承载着浠水的千年记忆,等待着人们前来翻阅、品味与感悟。
黄冈市浠水县烈士陵园,坐落在洗马镇金谷山村(原洗马畈战斗旧址)。这里,苍松翠柏环绕,草木葱茏茂盛,环境庄严肃穆,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犹如一位坚毅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烈士们的英灵。
浠水,这片红色的沃土,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浠水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奋勇向前,都留下了浠水儿女坚定的身影和无畏的足迹。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不惜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烈士陵园,正是为了纪念这些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修建。它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崇高的革命精神。每一位烈士的英勇事迹,都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的学生、军人、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怀着崇敬之情前来瞻仰祭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在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刻,各界代表会齐聚于此,举行庄严的敬献花篮仪式。人们在纪念碑前静默肃立,高唱国歌,向烈士默哀,表达对英雄烈士的深切悼念和无限敬意。 少先队员们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清脆而坚定的歌声,传递着继承革命先辈光荣传统、踏着烈士足迹奋勇向前的远大志向。
当人们踏入这片圣地,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听到烈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激励着人们要传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黄冈市浠水县烈士陵园,不仅是对烈士的缅怀与纪念,更是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它将永远屹立在浠水这片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家园,让爱国主义的火焰在一代又一代的心中燃烧不息。
巴河,这条古老而神秘的河流,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境内,古称巴水,是西阳五水之一。它发源于湖北与安徽交界处的西峰尖,流经麻城市、罗田县、团风县、浠水县以及黄州区,绵延百余公里后,于巴河镇汇入长江,全长 148 公里,流域面积达 3489 平方公里。巴河不仅是浠水与罗田、团风两县及黄州区的界河,更是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河,其清流滋养着沿岸数十万居民,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巴河两岸风光旖旎,如诗如画。远处,青山连绵起伏,似翠屏罗列;近处,绿水悠悠流淌,如丝带蜿蜒。河岸两侧,田园景色尽收眼底,金黄的油菜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翠绿的麦苗在阳光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画卷。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水汽氤氲,仿佛给巴河披上了一层薄纱,如梦如幻;傍晚,夕阳余晖映照,河水被染成了橙红色,归巢的鸟儿在枝头欢唱,劳作一天的人们伴着晚霞踏上归途,好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晚景。
巴河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龙船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巴河镇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船赛活动。届时,各村庄的龙船纷纷下水,船头雕刻着精美的龙头,船身绘有色彩鲜艳的鳞片,船尾装饰着灵动的鱼尾,宛如一条条蛟龙在水面上穿梭。比赛时,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船桨手们喊着响亮的号子,齐心协力地划动船桨,龙船如离弦之箭般在水面飞驰。两岸观众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除了龙船赛,巴河还有传统歌舞表演。当地百姓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形式多样,内容多源于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比如,在一些喜庆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会表演欢快的采莲船舞。表演者们扮成各种角色,手持彩船道具,边歌边舞,歌词幽默诙谐,动作轻盈俏皮,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还有一些民间艺人会表演舞龙舞狮,巨龙上下翻腾,雄狮威风凛凛,精湛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巴河的特色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巴河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当地餐桌上的佳肴。有清蒸巴河鱼,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鱼的鲜味;红烧巴河鱼,色香味俱佳,口感醇厚;还有鱼汤面,以鲜美的鱼汤为汤底,搭配细滑劲道的面条,让人回味无穷。 来到巴河,怎能不体验一番水上活动项目?乘船游览是必不可少的。游客可以乘坐游船,缓缓行驶在巴河上,欣赏两岸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在一些水流平缓的河段,还可以尝试划船、竹筏漂流等项目,亲自体验水上运动的乐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浠水县的乡村旅游景点,宛如一颗颗散落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田园气息,为游客们呈现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带来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惬意。
其中,太平寨古名又称 “象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传说甚妙。这里层峰叠岭,原始古朴,有 20 多个景点让人流连忘返。百步梯陡峭险峻,考验着攀登者的勇气与毅力;响水岩瀑布飞珠溅玉,水声轰鸣,似大自然奏响的激昂乐章;鹰窝地地势险要,是老鹰栖息的天然之所,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物;油榨石、仙马寨、神谷仓、百花洞、磨盘石、白马将军庙、铜鼓石、状元屋、万丈崖、周冲水库等景点,各具特色,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与传说,等待着游客去探寻。
而苏家窑村则处处青砖黑瓦,仿古院落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绿树成荫,充满了诗情画意。漫步在村里的休闲步道上,不时还能邂逅一首又一首苏东坡的诗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据苏家窑村党支部书记苏小林介绍,“苏家窑” 三个字蕴含着该村丰富的文化底蕴,“苏” 指东坡文化,相传苏家窑是苏东坡后人隐居的地方;而 “窑” 则指该村 300 多年的窑文化历史。如今,苏家窑村通过墙画和石刻工艺来体现苏东坡豪放诗词,运用窑炉护墙造型、庭院雕刻、镶嵌窑罐等方式做浓窑文化,谋划推进东坡躬耕农场等项目,积极探索发展体验式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这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古村落建筑风貌独具特色。古老的民居大多为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马头墙高高耸立,错落有致,既起到了防火防盗的作用,又为村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律美。走进古村落,狭窄的街巷蜿蜒曲折,青石板路光滑而又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古村落中的祠堂更是建筑精华所在,它是家族祭祀、议事、庆典的重要场所,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部装饰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题材广泛,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田园风光是浠水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这里四季如画,春天,金黄的油菜花盛开成海,微风拂过,涌起层层金色波浪;夏天,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禾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田间传来阵阵蛙鸣,奏响了一曲夏日田园交响曲;秋天,稻谷成熟,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果园里果实累累,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冬天,大地银装素裹,静谧的田野仿佛进入了沉睡,偶尔有几只麻雀在雪地里觅食,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丝生机。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体验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比如参与采摘活动,亲手摘下新鲜的水果、蔬菜,品尝大自然的馈赠;尝试垂钓,在宁静的鱼塘边,抛下鱼竿,享受等待鱼儿上钩的悠闲时光;还可以参与耕种、收割等农事,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浠水县的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它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与商机,许多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也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比如,民间手工艺人现场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竹编等,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传统的民俗节日和活动也得到了重视与恢复,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浠水交通便利,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航空,都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柳界公路平行过境,游客可驾车通过高速公路直达浠水,沿途欣赏美丽的风景。在浠水县内,公路网络较为发达,各乡镇之间也有班车往来,方便游客前往各个景点。
铁路:京九铁路横穿浠水境内,设有多个站点。游客可以选择乘坐火车到达浠水,再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景区。铁路运输不仅便捷,还能让游客在旅途中欣赏到沿途的自然风光。
航空:距离浠水较近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远程游客提供了便利的航空出行选择。从机场出发,可乘坐机场大巴或出租车前往浠水,大约需要 1.5 - 2 小时的车程。
浠水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让人垂涎欲滴。
鱼面:这是浠水的传统特色美食,以鲜鱼和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制而成。鱼面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既可煮食,也可炒食,是游客品尝浠水风味的必选佳肴。
鱼糕:以鱼肉为主料,辅以猪肉、鸡蛋等食材,制作工艺精细。鱼糕色泽洁白,口感嫩滑,入口即化,是浠水餐桌上的常见菜品,也是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莲藕酥:选用浠水本地优质莲藕,经过油炸等工艺制作而成。莲藕酥外皮酥脆,内馅软糯,甜而不腻,散发着浓郁的莲藕清香,是一道别具特色的小吃。
巴河鱼:巴河水质优良,产出的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清蒸巴河鱼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鱼的原汁原味,红烧巴河鱼则色香味俱佳,让人回味无穷。
藕粉圆子:这是一道经典的湖北甜品,浠水的藕粉圆子更是独具特色。它以藕粉为皮,包裹着香甜的馅料,如红糖、芝麻等,蒸熟后晶莹剔透,软糯清润,甜而不腻。
浠水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是最佳的旅游季节,此时气温适宜,景色宜人。
春季(3 - 5 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三角山、巴河等地的花草树木逐渐繁茂,景色十分迷人。此时,还可以参加一些乡村的赏花活动,如油菜花节等,感受田园风光的无限魅力。
秋季(9 - 11 月):天高气爽,是登山赏景的好时节。三角山的枫叶在秋季逐渐变红,漫山遍野的红叶如诗如画,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此外,秋季也是品尝浠水特色美食的好时机,各种新鲜的农产品和水产品纷纷上市,让游客大饱口福。
在尽情享受浠水之旅的同时,游客也要注意旅游安全与文明旅游事项。
旅游安全:在登山过程中,要注意穿着舒适的运动鞋,遵循景区的指示牌,不要离开指定的游览路线,以免发生意外。在水边游玩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擅自下水游泳,特别是在河流、湖泊等水域。自驾游客要提前检查车辆状况,确保行车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时,如划船、漂流等,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正确佩戴安全装备。
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景区内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尊重其他游客的权益。遵守公共秩序,排队购票、入园,不拥挤、不插队。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做有损当地文化和居民感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