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团风县所有旅游景点名单

2024-12-24

团风旅游概览

团风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名人名家,还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无论是追寻历史遗迹,还是领略自然之美,亦或是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团风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旅行体验。

自然景观

大崎山森林公园

大崎山森林公园位于团风县北部,地处团风、罗田、麻城三县市交界处,距黄冈市区 70 公里。这里是大别山支脉,主峰龙王顶海拔 1040.8 米,山体呈东西走向,东南横卧小崎山、祷雨山,西北耸立接天山,有 “鄂东泰山” 之誉。

公园经营总面积 2 万余亩,林木蓄积 5.6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 81.4%,森林景观丰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齐放,松杉发新枝;夏天,凉爽宜人,无蚊虫困扰;秋天,枫叶似火,野果挂满枝头;冬天,银装素裹,宛如冰雪世界。园内有众多特色景点,如 “龙王井”,井水清澈,终年不涸;“仙人石”,万斤巨石推之则转,令人称奇;还有接天山的奇险美景、夕照壁的万点霞光等。此外,这里还有蔡子洞、孙家洞、桃花洞、八卦洞、老虎洞等洞穴,以及试心石、睡仙石、巨人石、蛤蟆石、莲花石、九龙石等象形石,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传说和故事。

大崎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还是革命根据地之一。张体学、方毅、陈再道、高敬亭、刘西尧、郭述申、石川、文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接天山西北麓的芦柴坳,曾是新四军第五师第五大队的驻地,如今仍保留着当年的营房和练兵场。 这里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有木本 59 科 111 属 157 种,草本 39 科 187 种。豺、狼、豹、野鸡、野猪及果子狸、猫头鹰、蟒蛇、苍鹰等 180 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出没其间,昆虫种类更是繁多。

牛车河水利生态旅游区

牛车河水利生态旅游区位于团风县北部山区三镇交界,是六十年代修建的大型水库 “人工湖”。水库容量 1 亿多立方,水面近 10 平方公里,库中有 6 个大汊、66 个小汊,汊汊英姿迥异,岛岛风韵不同,犹如天然盆景,故而享有 “鄂东千岛湖” 之美誉。

这里水质清澈,自然风光旖旎。湖中的小岛芳草萋萋,树木葱茏,仿若碧绿珍珠散落其间。岛上绿树成林,野生动物在其间嬉戏;周边山色黛秀,蜿蜒起伏,松涛阵阵,泉水叮咚。置身其中,可邀亲朋好友,泛舟湖上,尽情享受湖光山色之美,游览亭廊曲桥,如入人间仙境。如今,牛车河水利生态旅游区已成为周边游客周末休闲娱乐、自驾出游、写生创作的热门去处,也是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乐的理想之地。

神仙寨

神仙寨海拔 258.9 米,位于团风县城北 10 公里处,处于方高坪镇、马曹庙镇、淋山河三镇交界处。山中有一座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 “龙泉寺” 古庙,寺旁的 “龙泉井” 水质极佳,冬季水温较高可淋浴,夏季则清凉无比胜似冰水。在太平天国时期,此井曾日供千余人饮用水而不枯竭。山中泉水富含硒、磷、铁、锌等微量元素,常年饮用有益健康,神仙寨也因此得名。

寨顶周围有石砌寨城,周长 2.5 公里,城墙高约 5 - 6 米,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门旁有屯兵堡。寨内原建有 300 多栋小石屋,遗址至今仍存,是鄂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兵寨之一,相传为清朝时期地方官吏、豪绅为抵御太平天国军而逼迫百姓修筑。据说,太平军曾围困此寨多日未破,撤兵时留下 “远望神仙寨,近看牛头在。‘八大王’破不了,只有天来败!” 的感叹。1947 年初冬,刘邓大军也曾利用山寨有利地形,全歼国民党 64 军尾追部队。 神仙寨森林茂密,绿树成荫,山间小道蜿蜒,石崖刻字古朴,殿宇香烟袅袅,充满清幽之境,是生态旅游与宗教旅游融为一体的胜地。

人文景观

团风渡江战役纪念公园

团风渡江战役纪念公园位于鄂东门户 —— 素有 “小汉口” 之称的团风县城,坐落在举水大桥东侧,为纪念 1949 年 5 月 14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团风至武穴长江段上发起的渡江战役而兴建。

团风县有 “三省通衢、九县咽喉” 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四野在 1949 年 5 月加入渡江战役时,便将团风选为突破口,打响了一场历时 7 个小时的团风夜袭战。当时,解放军在群众支持下,登船渡江作战。5 月 11 日,四野先遣部队奉令解放团风,并以团风为突破口渡江。5 月 13 日夜,解放团风的战斗打响,第二天凌晨,团风解放。随后,当地群众征集木船 800 多艘,船工 2000 余人,支援大军渡江。同一天,四野开始渡江,西起团风,东到武穴,在湖北 100 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彻底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多月的防线。至此,渡江战役全面打响,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胜利。

如今,渡江战役纪念碑、纪念馆及渡江广场等构成团风渡江公园主要景点,是团风红色旅游新名片。纪念碑为全红钢结构,形似鼓动船帆,象征红色团风将建成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底座 “江” 字造型,代表浩瀚长江,桅杆 “1” 代表百万雄师过大江,帆型 “3” 代表四野 30 万大军,桅杆与帆造型 “β” 象征团风 38 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乘风破浪、开拓奋进!纪念碑高 25.2 米加地面海拔 23.8 米,恰好是 49 米,暗合 1949 年渡江,拾级而上共 16 节台阶象征团风各项事业一路顺风、蒸蒸日上!基座两侧为渡江战役大型浮雕,前后分别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词和纪念碑碑文。

公园内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为北方三合院建筑,分为渡江战役陈列馆、团风名人馆、现代声光电数字影像馆等。纪念馆以丰富翔实的文物史料、音像资料,展现了渡江战役波澜壮观的历史场景。看到纪念馆墙上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十个大字,立刻让人眼前浮现出那时烽火四起的长江。

熊十力故居

熊十力故居位于上巴河镇熊坳村张家湾,始建于清末,一进两幢,并排三间,中有天井,由前、后厅、两间厢房和四间正房组成,座西北向东南,土木结构,房屋墙体底层皆为青砖,约 1 米高,其余墙体均为土砖。后幢依地势高出约 1 米,开有一小门。1969 年,其子熊世菩作为下放知识青年回故居住过一段时间。1972 年因年久失修倒毁,现故居遗址上均由本家建有住房。

熊十力于 1968 年在上海逝世后,家乡人民将其骨灰运至故乡的蛇山安葬。熊十力夫妇墓由原黄冈县政府于 1981 年修,墓长 4 米,宽 3 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立碑一块,正面刻有梁漱溟手书题词:“熊十力先生暨韩阮光夫人之墓。” 背面刻有北大教授虞愚所撰的牌文,保护范围为 30 平方米。

熊十力(1885—1968)是上巴河镇熊坳张家湾人。辛亥武昌首义,他先参加光复黄州的活动,后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917 年,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他欣然奔赴广州投入革命。1922 年,蔡元培校长聘请熊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1937 年抗战爆发,他在重庆与董必武、周恩来过往甚密,对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尤感倾服。1943 年 8 月,蒋梦麟校长聘请熊为北大文学院教授(在昆明)。1949 年 10 月,共和国刚刚建立,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董必武、郭沫若即电请他回北京共商国是。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他虽保留北大一级教授名义,但长居上海,著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作《原儒》。1968 年 5 月 23 日,在上海逝世,终年 84 岁。1971 年 9 月,亲属将其骨灰运回黄冈故里安葬。1979 年 4 月,上海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为他恢复名誉。80—90 年代,海内外多次举行熊十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公认熊十力创立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 20 世纪中国最具创造力、最具影响力的佛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杜皮乡境内,距团风县城 47 公里,距古城黄州 51 公里,距省城武汉 82 公里。

陵园始建于 1975 年,1981 年竣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 33 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 2036 平方米,其中纪念建筑物面积 1604 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1200 多万元。陵园原为县级(黄冈县、黄州市)保护单位,1996 年黄冈地改市,区县分设,划归新成立的团风县管辖,1997 年 1 月 12 日,经省政府批准升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2017 年 3 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箔金镌刻的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的题词:“为建立鄂东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名垂千古!”;王任重、赵朴初亦曾为陵园题词。

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展面积 948 平方米,共分 8 个展区,珍藏画像、照片 248 张,图表 21 幅,实物 42 件。陈列展览记叙的是黄冈老区革命人民,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实。开馆以来,陵园已成为团风县和周边地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前来瞻仰和参观的人员达三万多人次。

陵园环境幽静,景观宜人,各类树木有 35000 多株,林木繁茂,绿荫如盖。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四季幽香,园林风光令人陶醉,美不胜收。陵园管理服务配套,有餐馆,有住所,有会议室,接待团队参观、开会,会给来宾留下特殊的感受。

包惠僧故居

包惠僧故居位于但店镇拱桥铺村社庙湾,始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400 多平方米。故居大门的正前方是一条坡度平缓的山道;左边是一口波光粼粼的水塘;右边是形状不规则的坡田;故居的后面是一座小山,山上郁郁葱葱。

故居是 2008 年重新修建的,外观保留着当初的式样,是鄂东农村常见的青砖砌墙、木料为椽、布瓦盖顶的普通民房。门楣上方挂着的 “包惠僧故居” 的匾额让人顿生敬仰之情。大门左边镶嵌着团风县人民政府授予的 “团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子。

进入故居,视线往上,不见檩条黑瓦,全部用木料吊顶,就像将实木地板砖铺在屋顶,那错落有致的木质花纹,很是养眼。吊顶没有全部封满,留有半张床那么大的一个天井,由于有了天井,屋里亮堂了很多。天井的下面是一口半米多深的池子,池子里养有两大一小三只乌龟。客厅的中堂处挂有与苏东坡赤壁二赋堂一样的一幅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 客厅左边的墙上贴有包惠僧先生的生平简介及巨幅照片。右边是一间陈列室,里面陈列有先生各时期活动的照片,有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还陈列有名人铜佛、书籍、衣物,还有当年留下的牌匾。这些物件见证了先生的风雨人生,是我国建党初期和早期工人运动时期的珍贵史料。

包惠僧(1894—1979),又名晦生,别名鲍一德、包生,号栖梧老人。1919 年参加 “五四” 运动,1920 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共 “一大”,后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脱离党组织。1949 年从澳门回到北京,先后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任教。1957 年起任国务院参事。1979 年 7 月在北京病逝。

杜皮抗日五大队旧址

杜皮抗日五大队旧址位于团风县杜皮乡的张家山一带,为老民房式建筑,矗立在青翠山峦中,见证了当年五大队光辉的抗战历程。

1938 年 6 月,中共鄂东特委成立,副书记方毅到团风指导工作,中心县委机关随即迁到杜皮孙家冲。8 月,日军飞机疯狂轰炸当时的团风上巴河、下河街、淋山河一带,10 月 23 日,鄂东首府黄州沦陷,团风随即被日军占领。就在黄州和团风沦陷的当晚,中共鄂东特委、黄冈中心县委组建的 “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 在杜皮张家山宣告成立,不久,方毅、张体学领导的 100 多人袭击淋山河日军据点,打响了鄂东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第一枪。12 月,中共鄂豫皖区党委(湖北省已撤销)与国民党第五战区谈判达成协议,在保证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绝对领导,抗日行动完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鄂东挺进队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陆军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简称五大队),大队下辖四个中队,共 730 余人,大队长张体学,政委刘西尧。后来,发生震惊全国的 “夏家山事件 “后,五大队在安陆赵家棚被编入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 “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并被编为纵队第一团。再后来的新四军五师第十四旅,就是由五大队等黄冈地区的人民武装组编的。五大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捍卫家乡,保卫人民,为开辟、保卫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文化遗迹

百丈岩古民居

百丈岩古民居建筑群坐落于团风县东北部、龙王山脚下,距团风县城 50 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古宅建筑群尽显明清古风,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仿佛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是创意写生、协会研讨、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

中湾林祝堂旧居,需踏上三米宽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百余步方可进入。主建筑规模宏大,一进三幢九大间,室内设有六个天井,为悬山顶式砖木结构。青砖布瓦,青条石砌成的台基坚实稳固。门厅与前厅、前厅与正厅之间皆有天井,既能引入自然光,又可有效排水。正厅梁架采用穿头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独具匠心。室内天花板精心构成各种形式的 “轩”,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与美感。横梁与梁架上的雕刻精致细腻,托垫木柱的石墩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春秋万古” 牌坊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林氏家族为歌颂其先祖百岁而建,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牌坊高 5.2 米,宽 8.5 米,仿木结构,由四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支撑起四方柱承两层阑额,重檐歇山顶式,庄重威严。下层阑额楷书阴刻 “建坊修祠序”,详细记载了建坊的缘由与经过;两旁阑额对称刻有 “苍松”“翠柏”,寓意家族品格如松柏般坚毅常青;上层阑额楷书阴刻 “春秋万古”,大字苍劲有力,彰显着对先祖功绩与品德的敬仰,将永远流传后世。阑额托梁及梁、额正面均刻有 “双龙戏珠”“麒麟绣球”、凤、鸟、鹿、花草等浮雕图案,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整个牌坊保存完好,气势恢宏,古朴庄重而不失精致,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更显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林家大湾

林家大湾地处回龙山镇,这里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曾被囚禁在此岭巨石之下,唯有岭上铁树开花,九龙方能返回东海。待铁树开花之时,九龙得返,却有一小龙眷恋此地的峻秀雄伟,毅然归来定居,此后,枣刺儿岭便更名为回龙山。回龙山上时常祥云笼罩,瑞气腾腾,云雾缭绕,仿若仙境,回龙镇也因此得名。离回龙镇约六七里之处,有一座形神皆似山羊的山岭 —— 白羊山。此山海拔约 300 米,山势平缓却气势不凡,山上草木繁茂,竹树成林,繁花似锦。相传乃是一头雪白神羊坐化而成,故而得名白羊山。白羊山南麓,两座小山村 —— 林家大湾和染铺湾,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中间仅隔着一道冲田。这里便是林彪的故乡。

林家大湾村位于 106 国道和大广北高速公路旁,京九铁路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捷。这里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因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而闻名遐迩。林家大湾军事展览馆是由村民集资建造而成,馆内资料与实物丰富多样,多由负责人不辞辛劳前往全国各地,在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耗时一年有余精心收集整理,从而成就了这座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全讲述林彪元帅的历史展馆。展馆内全面记述了林彪元帅的出生、求学、军旅生涯以及政治岁月等诸多方面,从黄埔军校的热血青春,到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从平型关大捷的辉煌胜利,到抗大校长的辛勤耕耘;从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战略指挥,到南下作战、四野军旅的赫赫战功,置身其中,仿佛观看了一部生动详实的林彪元帅传记电影。此外,林育南故居与林彪故居位于林家大塆,林育英故居位于回龙镇林家染铺湾,均为土砖建筑,基本保留了当年的风貌。故居内陈列着当年林家生活起居及耕作的器物,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让人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与家族故事。

其他古迹

团风县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古迹。松溪寺位于黄冈市团风县淋山河镇 028 乡道旁付河村,这座寺庙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建筑风格。寺庙周围环境清幽,寺内香烟袅袅,让人不禁心生宁静祥和之感,在此或许能够找回内心的平静。

龙山禅寺坐落于团风县回龙山镇小鸡山林场,始建于唐朝,兴盛于明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御封其为 “太庙”,明隆庆年间更是形成 “三高六矮、四十九栋” 的宏伟规模,名扬华夏。1939 年,龙山禅寺不幸被侵华日军烧毁,令人痛心疾首。如今,经过多年的恢复扩建,这座千年古刹正逐渐重现昔日辉煌。寺庙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扩建后的龙山禅寺保持着宏伟的古建筑外观,内部功能齐全,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传承、养生养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