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毕昇墓攻略

2025-01-11

一、引言:走进毕昇的世界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熠熠生辉,毕昇便是其中之一。他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知识传播的新纪元,为世界文明的发展铺就了坚实的道路。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认为它们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而活字印刷术更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

在华夏大地的湖北黄冈,有一处承载着毕昇不朽灵魂的地方 —— 毕昇墓。这里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发明家的永恒纪念,更是后人探寻历史、汲取智慧的精神家园。如今,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揭开毕昇墓神秘的面纱,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震撼。

二、毕昇墓的历史渊源

(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时光回溯到北宋时期,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雕版印刷术作为当时书籍复制的主要手段,虽已相当发达,却存在着诸多弊端。每印制一部书籍,都需要雕刻大量的木板,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而且一旦有错别字或内容需要修订,整块木板便几乎作废,重新雕刻的成本极高。在杭州一家印刷铺里,有一位名叫毕昇的工匠,他每日与雕版为伴,亲身经历着这些难题,心中渐渐萌生了改进印刷技术的想法。

毕昇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对印刷工艺的深入理解,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他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可移动的单字,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终于,胶泥活字应运而生。他用胶泥刻成一个个单字,用火烤硬,使其坚固耐用,再按照音韵分类放置在特制的木格中。排版时,只需根据文稿内容,将所需的活字挑选出来,排列在涂有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物的铁板上,用火烘烤使活字与铁板凝固,便可施墨印刷。印完之后,再用火烤化混合物,活字便能轻松取下,留待下次排版使用。这种全新的活字印刷术,相较于传统的雕版印刷,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排版灵活、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诸多优点,宛如一道曙光,划破了传统印刷术的沉沉夜幕。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有着详细而生动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这段文字犹如一把钥匙,为后人打开了了解毕昇伟大发明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窥探到那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历史瞬间。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不仅是中国印刷术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新,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座巍峨丰碑,它为知识的广泛传播、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使得书籍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走进千家万户,让智慧的火种在世间熊熊燃烧。

(二)毕昇身世之谜

在历史的长河中,毕昇宛如一颗神秘的星辰,虽光芒璀璨,却身世朦胧。由于他出身平民,在封建时代的正史典籍中,关于他生平的记载少之又少,仅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留下了简略的只言片语:“庆历中,有布衣毕昇”,这寥寥数字,成为后人探寻他身世的主要线索。

千百年间,毕昇的籍贯、家世、经历以及生卒年月等诸多信息,如同被迷雾笼罩,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争议。有人说他来自杭州,那里繁华的印刷业为他的发明提供了沃土;也有人认为他或许是汴梁人,毕竟北宋的都城汇聚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各地都试图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与毕昇的关联,以争得这份荣耀。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一个偶然的发现,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1990 年的夏天,时任湖北英山县草盘镇信访干事的黄尚文,在路过五桂村时,意外在水沟中发现了一块石板。这块石板上刻有 “神主” 二字,经仔细清理泥土后,“毕昇” 二字赫然显现,中间还有两行阳刻大字,石板周边精美的花纹更是暗示着它的不凡。黄尚文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意义重大的墓碑,随即向上级报告。

消息传出,考古专家们迅速行动,多次奔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墓碑高 1.13 米,宽 0.7 米,中间阳刻着 “故先考毕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两边阴刻有 “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 和 “皇佑四年二月初七日” 等字样。北宋仁宗赵祯于庆历九年之后改元为 “皇祐”(1049 年至 1053 年),专家据此判定皇佑四年即 1052 年,这个时间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时段完美契合。

随着研究的深入,考古专家还发现,毕昇墓碑出土附近至今存在比价坳、毕家铺、毕家畈等地名,据说这一带曾是毕、李两个大姓聚居之地。综合多方考证,专家们最终断定,毕昇的籍贯是淮南路蕲州(现今的湖北英山县),他的妻子李氏也是本地人。1995 年 12 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行 28 人来到英山,根据墓碑的形制、花纹、结构及碑文内容进行了严谨的多方考证,确认此碑为北宋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所立,墓主正是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至此,长期以来关于毕昇籍贯问题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如今,毕昇墓静静矗立在英山县草盘地镇伍桂墩村,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发明传奇,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缅怀、探寻。

三、毕昇墓的独特魅力

(一)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毕昇墓坐落在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的睡狮山之上,这里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方净土,远离尘嚣,静谧而祥和。当你踏上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如同沉睡的雄狮,守护着毕昇的安息之所,故而得名睡狮山。山上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无论是春日的繁花似锦,夏日的郁郁葱葱,秋日的层林尽染,还是冬日的银装素裹,都别有一番景致。

山间清泉潺潺流淌,顺着山势蜿蜒而下,汇聚成小溪,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其间欢快嬉戏,偶尔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串串细碎的珍珠。溪边的草丛中,不知名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它们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淡雅的芬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山脚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古朴的村落,白墙黑瓦,炊烟袅袅。村民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们或是在田间辛勤劳作,或是在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鸡鸣,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站在山上俯瞰,整个村落与山水融为一体,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二)墓碑特色与考古发现

毕昇墓的墓碑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墓碑高 1.13 米,宽 0.7 米,由褐灰色麻岩石质雕琢而成,质地坚实,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碑首呈圆弧形,犹如一轮初升的新月,线条流畅,古朴而庄重。碑身周边雕刻着精美的卷草花纹,这些花纹细腻而繁复,仿佛是岁月编织的细密锦缎,它们相互缠绕、蜿蜒,充满了生机与灵动之感,又似在默默守护着碑文中的秘密。

碑心阳刻着 “故先考毕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字体端庄大气,笔画刚劲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毕昇后人对先辈的敬重与思念之情。两边阴刻有 “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 和 “皇佑四年二月初七日” 等字样,这些文字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它们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毕昇与他的家族紧密相连,也为后人研究毕昇的生平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说起这墓碑的发现,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故事。那是 1990 年 7 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时任英山县草盘镇信访干事的黄尚文,像往常一样下乡工作。当他路过五桂村时,在睡狮山东边一田缺中,偶然瞥见一块圆石头横于田缺外的水洼里。出于好奇,他走近细看,竟发现石板上隐约有 “神主” 二字,这一发现让他心头一震,顿感此事非同寻常。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杂草、泥土,“毕升” 二字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黄尚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用泥块堵住田缺,打来清水,仔细冲洗石板上的污泥。随着污泥一点点褪去,中间两行阳刻大字和周边精美的花纹展露无遗,他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与直觉,断定这极有可能是一块意义非凡的墓碑。

黄尚文深知此事重大,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消息传开后,考古专家们纷至沓来,多次深入此地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如同侦探一般,仔细研究墓碑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对墓碑的形制、花纹、结构及碑文内容进行严谨的考证,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最终确认此碑为北宋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所立,墓主正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这一发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考古界和史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让毕昇这位在历史长河中隐匿许久的伟大发明家,终于找到了他确切的归所。

四、适合的参观人群

(一)历史文化爱好者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毕昇墓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化宝藏。他们可以在这里深入探究活字印刷术的每一个精妙细节,从胶泥活字的制作工艺,到排版印刷的具体流程,再到这一伟大发明对后世书籍出版、知识传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毕昇在简陋的工坊中,一次次试验、改进,最终铸就这一改变世界的奇迹。

他们还能沿着毕昇的生平足迹,追寻他在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如何凭借着民间工匠的智慧与执着,突破重重困难,在印刷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站在毕昇墓前,他们仿若能与这位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从他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丰富自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宝库。

(二)亲子家庭

亲子家庭来到毕昇墓,开启的将是一场寓教于乐、意义非凡的亲子之旅。孩子们在学校的课本里,或许已经听闻过活字印刷术的大名,但那仅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的了解。而在这里,他们能够亲眼看到毕昇墓的古朴庄重,亲手触摸历史的温度,亲身感受古人智慧的震撼。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漫步在周边的山水之间,讲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有趣故事,引导孩子思考这一发明在古代信息传递、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孩子们在好奇与惊叹中,不仅能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与探索精神。在游玩过程中,亲子间的互动也会更加紧密,共同度过一段温馨而难忘的时光,为孩子的成长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学生研学团体

学生研学团体更是毕昇墓的常客。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户外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书本之外的生动学习场景。他们可以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毕昇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探究这一发明如何推动了北宋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学生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历史、语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他们可以亲眼观察墓碑上精美的花纹、古朴的文字,感受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可以在模拟的活字印刷体验区,亲手操作活字排版、印刷,体会古代工匠的艰辛与智慧,从而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这样的研学之旅,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五、游玩注意事项

(一)文物保护

毕昇墓作为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每一块墓碑、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当您踏入这片圣地时,请务必心怀敬畏,将保护文物放在首位。

严禁触摸、攀爬墓碑,以免对其造成损坏;切勿在墓区及周边的建筑、文物上刻画涂写,保持它们的原始风貌;禁止随意丢弃垃圾,维护景区的整洁干净。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守护毕昇墓的宁静与尊严,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供后人瞻仰、学习。

(二)参观时间与交通

毕昇墓的开放时间通常为每天 [具体开放时间],不过,季节不同、特殊节假日或景区维护期间,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建议您在出发前,通过景区官方网站、电话或在线旅游平台等渠道,查询核实最新的开放信息,避免白跑一趟。

如果您选择在春季或秋季前来参观,气候宜人,景色如画,能让您在探寻历史的同时,尽享大自然的美妙。但需注意提前规划好行程,避开旅游高峰时段,以免人流拥挤影响参观体验。

公共交通方面,您可以先抵达英山县,再从县城乘坐前往草盘地镇的班车,在五桂墩村下车,步行即可到达毕昇墓。自驾的游客可通过 [具体高速名称] 高速,在 [高速出口名称] 出口下高速,沿着 [详细路线] 行驶,景区周边设有停车场,停车较为方便。

(三)当地习俗

毕昇墓所在地有着独特的地方习俗,尤其是在丧葬、祭祀等方面。当地居民对先人的敬重之情深厚,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应尊重这些习俗传统。避免在墓区大声喧哗、嬉笑打闹,保持庄重肃穆的氛围;切勿做出任何惊扰先灵的不当行为,如踩踏墓地、破坏祭祀用品等。入乡随俗,以礼相待,不仅能让您的旅程更加顺畅,还能促进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处,共同守护这片历史文化的净土。

六、结语:传承毕昇精神

毕昇墓,不仅仅是一座墓葬,它更是一座历史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回望过去的路,让我们得以瞻仰毕昇这位伟大发明家的风采,感受他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活字印刷术的精妙绝伦,探寻到了毕昇身世的神秘脉络,沉醉于周边山水的清幽秀丽,更汲取到了那份勇于创新、执着探索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漫步于毕昇墓周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看到毕昇在简陋的工坊中,为了改进印刷术,日夜操劳、反复试验的身影。他虽出身布衣,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改变了世界文化传播的进程,让知识的火种得以更迅猛地燃烧。

如今,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更应传承毕昇的精神。在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重重挑战时,像他一样,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方法与路径,用创新的智慧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我们带着对毕昇的敬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走出毕昇墓,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让毕昇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