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黄冈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5-01-18
在湖北黄冈浠水的土地上,闪耀着一颗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伟大爱国精神的璀璨明珠 —— 闻一多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见证了闻一多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传承着他炽热的爱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格品质。
自建成以来,闻一多纪念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瞻仰,成为人们缅怀先烈、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场所。它宛如一扇窗口,让后人得以透过它,深入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追求真理、捍卫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充满魅力的纪念馆,探寻其中的奥秘与感动。
闻一多纪念馆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 1 号 ,处于浠水县城的重要方位。它选址于此,有着特殊的意义,既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便于民众和游客前来瞻仰参观。从整个浠水县的版图来看,纪念馆所在之处交通便利,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无论是从县城内出发,还是从外地前往,都能较为轻松地找到这座寄托着人们对闻一多先生深深敬意的地方。
纪念馆背倚风景秀丽的凤栖山,面临由西向东流淌的浠水河,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璀璨明珠。凤栖山,山势蜿蜒,林木葱茏,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上繁花似锦,各种野花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夏天,绿树成荫,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山间的鸟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一曲自然的交响乐;秋天,漫山遍野的树叶逐渐变色,红的、黄的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冬天,若遇降雪,银装素裹的山峰更是别有一番景致。
而浠水河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河面上时常有船只往来。河畔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与河水相映成趣。周边还汇聚了 “清泉梵响”“陆羽茶泉”“羲之墨沼”“凤顶当空” 等浠川八景中的四景。“清泉梵响” 的清幽之音,仿佛能洗涤人们的心灵;“陆羽茶泉”,相传茶圣陆羽曾在此品茗,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羲之墨沼”,与晋代书圣王羲之相关,据说他曾在此练字,其传说让这片水域充满了神秘色彩;“凤顶当空” 的壮丽景色,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些景观相互映衬,为闻一多纪念馆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使游客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闻一多先生,这位从浠水走出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卓越的学者和诗人,以其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46 年 7 月 15 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被反动特务暗杀,他的牺牲震惊了全国,激起了无数人对反动统治的愤怒与反抗 。
家乡浠水的人民对闻一多先生怀有深深的崇敬与无尽的思念。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乡贤,传承他的精神,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兴建闻一多纪念设施的呼声日益高涨。浠水人民渴望通过建立一座纪念馆,让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永远铭记和弘扬。1984 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闻一多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正式提上日程,这一举措承载着家乡人民对闻一多先生的深切缅怀,也体现了国家对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重视。
1988 年,闻一多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选址于浠水县城东风景秀丽的凤栖山麓、清泉寺遗址之上。这片土地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泉梵响”“陆羽茶泉”“羲之墨沼”“凤顶当空” 等浠川八景中的四景汇聚于此,为纪念馆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建设过程中,各方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努力。经过数年的精心打造,1992 年 9 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来临,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 “闻一多纪念馆” 的馆名,这一举措为纪念馆赋予了更高的荣誉和使命,也让人们对纪念馆的建成充满了更多期待。
1993 年 5 月 18 日,闻一多纪念馆终于正式开馆,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与期望的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陈列内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瞻仰。自开馆以来,闻一多纪念馆接待了国内外游客 200 多万人次,成为了传承闻一多先生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闻一多纪念馆的主体工程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庭院式仿古建筑群 ,占地面积达 15 亩。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地依偎在凤栖山与浠水河之间,宛如一幅古朴典雅的水墨画。
其屋面采用青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淡淡的光泽,给人一种沉稳而庄重的感觉。这种传统的建筑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而环绕着建筑的回廊,则是纪念馆建筑风格的一大亮点。回廊的廊顶由两旁镶红釉瓷面砖的水泥平台构成,一段回廊凌架于一泓清澈见底的水池上,池中有七个莲步、三眼喷泉点缀其间,充满了灵动之美。游客漫步在回廊中,既可以遮风挡雨,又能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感受一步一景的独特韵味。回廊的设计巧妙地将各个建筑连接在一起,使整个纪念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方便了游客的参观,又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和连贯性。
步入纪念馆的小广场,一座高大的闻一多铜像便映入眼帘,这座铜像出自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和王克庆之手,高 3.2 米,重 1.5 吨 。闻一多先生身着长袍,右手拄着手杖,目光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仿佛在思索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那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正义的不懈捍卫。
铜像的基座正面,镌刻着原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题写的 “闻一多” 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三个字不仅是对闻一多先生的铭记,更是对他伟大精神的高度赞誉。基座后方的题词,详细地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游客都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一生。在铜像的周围,是一片开阔的草坪,四季常青的绿草如茵,象征着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永远鲜活,永不磨灭。草坪上点缀着一些花卉和树木,它们与铜像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游客们来到这里,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向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走进纪念馆序厅,一幅通高 4 米、全长 14 米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震撼登场,这是由闻一多先生的次子闻立鹏等人合作完成。壁画以红色为主色调,大片的红烛群落布满墙面,似悲壮奔腾的烈焰,又似昂首回旋的凤鸟,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充满激情的氛围。在壁画的中央,蓬松头发、叼着烟斗的闻一多先生侧身回首,神态自若,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他的理想与追求。
壁画上还书写着闻一多先生著名诗篇《红烛》的序诗,用篆书金字呈现,古老的字体与壁画的内容相得益彰,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底蕴。《红烛》序诗中的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句诗,与壁画中红烛的形象相互呼应,深刻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愿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序厅的设计独具匠心,除了巨幅壁画外,两侧墙面还镶嵌着红烛样式的灯,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序厅中央有一块玉白石地碑,没有刻字,只有一些淡淡的水波纹,碑上燃烧着 28 支特制的红烛,象征 28 星宿,暗喻红烛精神与宇宙同在,环照整个序厅。画中有烛,烛光映画,烛画一体,相映生辉,构成了《红烛颂》的意境,让游客一进入序厅,就能沉浸在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与缅怀之中。
纪念馆的碑廊别具一格,长达 150 米的回廊上,镶嵌着 36 块碑。这些碑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前八块碑宽 170 厘米,高 80 厘米,凸出墙面 1.5 厘米,后 28 块碑每块宽 60 厘米,高约 100 厘米,凸出墙面 1.2 厘米,它们或单块或 2 至 4 块组合排列,错落有致。
碑廊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闻一多的唁电、悼词、挽联为主,这些珍贵的文字,表达了革命先辈们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和深切缅怀。同时,还有当代领导和书法家为闻一多的题词或敬录闻一多的诗文,皆为名家翰墨真迹。其碑文书艺,真草隶篆,纵横布局,风格各异,名家荟萃,琳琅满目。有的字体刚劲有力,如闻一多先生的铮铮铁骨;有的字体飘逸洒脱,展现出他的文人气质。漫步在碑廊中,游客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书法艺术的魅力,更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力量,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闻一多纪念馆的展览厅分为六个专题展厅,以 “千古文章未尽才” 为总标题,按照闻一多先生从求学少年直至爱国志士的脉络,全面呈现了他光辉的一生 。
在 “风华少年、佼佼学子” 展厅,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求学之路。这里陈列着他早年的学习用品、奖状、照片等,从中可以看到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的一面。墙上还挂着他年少时所写的文章和诗词,虽显稚嫩,却已展现出不凡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
“华夏红烛、一代诗骄” 展厅则聚焦于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展厅内陈列着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等,以及一些诗歌手稿。通过这些展品,游客可以感受到他诗歌中所蕴含的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展厅还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播放闻一多先生诗歌的朗诵音频,让游客在聆听中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情感力量。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展厅主要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在古代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展示了他的学术著作、研究笔记、书信等,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
“拍案而起、血洒千秋” 展厅生动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毫不畏惧,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笔和声音,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大声疾呼。展厅中陈列着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演讲记录、抗议传单等,以及他最后一次演讲的照片和相关资料。这些展品仿佛将游客带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精笔书画、游心佳冻” 展厅则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才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学者,还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家。展厅内悬挂着他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其书法笔力雄健,绘画意境深远,展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独特造诣。
“人民英烈、永垂不朽” 展厅是对闻一多先生一生的总结和缅怀。这里陈列着社会各界对闻一多先生的纪念文章、纪念活动的照片等,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追思之情。展厅的布置庄严肃穆,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深刻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在闻一多纪念馆的众多珍贵藏品中,有一把刻刀格外引人注目。这把刻刀是 1944 - 1946 年闻一多挂牌治印时使用的工具 ,它见证了闻一多先生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执着。1944 年,身处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的闻一多,面临着薪水微薄的困境,一家人甚至面临 “断炊” 的威胁。为了维持生计,他重拾篆刻技艺,挂牌治印。一些地方大员送来上好石章请他篆刻,并许以丰厚酬金,然而闻一多先生不为所动,直接将石章原样退回。他坚守自己的原则,绝不向权贵低头,只为了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对正义的坚守。这把刻刀,不仅是他谋生的工具,更是他高尚品格的象征,承载着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枚小小的校徽,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这是 1937 年闻一多在临时大学任教时佩戴的校徽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华北、华中相继沦陷,北方多所大学南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临时大学。闻一多先生毅然投身于临时大学的教学工作中,这枚校徽便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它代表着闻一多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教育岗位,为培养人才、传承知识而努力奋斗的决心。看到这枚校徽,仿佛能看到闻一多先生在临时大学的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为学生们传授知识,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1938 - 1946 年闻一多使用的手杖,同样是一件珍贵的藏品 。这根手杖陪伴闻一多先生走过了许多重要的时刻。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他常常拄着手杖,穿梭在校园中,与学生们交流探讨学术问题。而在他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奔走呼号的过程中,手杖也始终相伴。据说,闻一多先生遭暗杀时仍带在身边的手杖上有一行外国文字,经辨认是葡萄牙文,翻译成中文为 “候选人纪念” 。这行字背后或许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也为这根手杖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它象征着闻一多先生为了理想和信念,无畏无惧,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0 世纪 40 年代闻一多写眉批的《山海经笺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深入而独到。在这本《山海经笺疏》上,他留下了许多眉批,这些眉批凝聚着他的思考和见解,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眉批,后人可以窥探到闻一多先生在研究古代文化时的思路和方法,感受到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山海经笺疏》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闻一多先生与古代文化,也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文化和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对于广大学生群体而言,闻一多纪念馆是一座生动的 “第二课堂”。在这里,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求学过程中的勤奋与执着,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牺牲个人安逸生活的伟大精神 。通过参观展览厅中的丰富展品,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闻一多先生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在 “风华少年、佼佼学子” 展厅,学生们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少年时期的学习用品、奖状等,从中汲取到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在 “拍案而起、血洒千秋” 展厅,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抗争的事迹,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直观的教育方式,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加生动、深刻,能够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闻一多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纪念馆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座文学的殿堂。这里陈列着闻一多先生的诗集《红烛》《死水》等,以及大量的诗歌手稿。文学爱好者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欣赏到他的诗歌创作,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 “华夏红烛、一代诗骄” 展厅,当文学爱好者们看到那些熟悉的诗句,仿佛能看到闻一多先生在创作时的专注神情。他的诗歌,或激情澎湃,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或含蓄深沉,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通过参观纪念馆,文学爱好者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创作理念,学习他在诗歌创作中对语言、意象、韵律的精妙运用,从而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同时,他们还可以在馆内参加一些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文学讲座等,与其他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闻一多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时期。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来说,闻一多纪念馆是一扇窥探那个时代历史风云的窗口。馆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物,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局势以及文化思潮。
从闻一多先生的成长经历中,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可以了解到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变革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从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为了追求自由、民主和独立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在碑廊中,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闻一多的唁电、悼词、挽联等,不仅是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更是那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研究这些资料,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闻一多纪念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 8:30 - 16:30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游客们在规划行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时间安排,避免因时间不符而无法参观。尤其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更要提前确认好开放时间,确保能够顺利进入纪念馆,充分领略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世界。在法定节假日期间,纪念馆正常开放,这为平日里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观机会,大家可以在节假日带上家人、朋友,一同前来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闻一多纪念馆对全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费开放,这一举措体现了对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关爱与尊重 。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参观闻一多纪念馆时,能够免费入场,感受这位伟大爱国主义者的精神力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其他游客,目前闻一多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走进纪念馆,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游客们无需担心门票费用的问题,可以轻松地开启这场充满意义的文化之旅。
进入纪念馆参观,保持安静是首要的要求。纪念馆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是人们缅怀先烈、追思历史的地方。安静的环境能够让游客们更好地沉浸其中,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魅力,用心去聆听历史的声音。大家应避免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为自己和其他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参观氛围。
遵守馆内秩序同样至关重要。要按照指示标识有序参观,不随意触摸展品,不跨越防护栏。馆内的展品大多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随意触摸可能会对其造成损坏。同时,遵守秩序也是对其他游客的尊重,能够让大家都有一个舒适、顺畅的参观体验。
爱护文物是每一位游客的责任。闻一多纪念馆内的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游客们要珍惜这些文物,不刻画、不破坏,以实际行动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为后人所瞻仰。
闻一多纪念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殿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它不仅是对闻一多先生光辉一生的深情礼赞,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闻一多先生从风华少年成长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的不凡历程,感受到他为追求真理、捍卫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品格。他的红烛精神,如同一束永不熄灭的火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无论是学生群体从中汲取爱国的力量,文学爱好者感悟诗歌创作的真谛,还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探寻历史的脉络,闻一多纪念馆都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给予每一位参观者独特的体验与深刻的启迪。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闻一多纪念馆,亲身感受那份震撼心灵的力量,让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