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黄州区简介

2024-12-24

黄州溯源:历史的长卷缓缓展开

黄州,这座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的古老城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其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北周大象元年(公元 579 年),彼时北周王朝将南司州改名为黄州,自此,黄州之名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迄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

然而,黄州的文明起源远早于此。在黄州未名之前,这片土地就已经孕育了三千年的人类文明,堵城螺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便是有力的见证。该遗址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黄州史前文明的大门,让人们得以窥探这片土地在远古时期的繁荣景象。

黄州的历史演变,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公元前 225 年,楚考烈王灭邾,迁邾国君民至禹王,筑城而居,此城冠名邾城。自战国至东晋,邾城历经 600 余载,期间它时而为国都,时而为郡城,亦或为县治,在江淮地区声名显赫,是当时的重要城池。但命运无常,公元 339 年,邾城被后赵大将夔安攻陷,随后被夷为平地,曾经的辉煌化作一缕青烟,只留下明代宰相刘伯温 “孤城寥落遍蒿芜,万里萧条近楚符” 的感叹。邾城毁灭之后,这片土地经历了长达 246 年的西阳郡郡城的过渡时期。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 579 年),黄州登上历史舞台。但它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如同邾城一般,黄州也历经磨难,曾经五迁其址,两易其名。其首置之地在黄陂,后迁麻城,再移新洲,又迁邾城,最后南迁现址,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期间,朝代更替与区划变更频繁,黄州的城址与名称也随之不断变化。隋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黄州改为永安郡;唐武德三年(公元 620 年),永安郡废,黄州府得以复置;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黄州又改名齐安郡,16 年后,齐安郡被废,黄州府再次复置。自唐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复名黄州后,其称谓虽未改变,但身份地位却起起落落。明清时期,黄州成为黄州府,一府领八县,地位尊崇;民国降为黄州镇,隶属黄冈县;新中国成立后,黄州时而为公社,时而为镇,后改为黄州市,现为黄州区。这种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化,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变迁与无常。

黄州人口:活力与希望的汇聚

人口,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活力源泉。黄州区,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城区,其人口状况深刻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潜力。

截至 2021 年末,黄州区常住人口为 48.54 万人。近年来,黄州城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口,人口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崛起,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才涌入。

从年龄结构来看,黄州区呈现出一定的特点。0 - 14 岁人口占比 14.69%,这一群体为城市的未来注入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他们将是黄州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15 - 59 岁人口占比 68.01%,这部分人群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行各业中拼搏奋斗,为黄州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17.3%,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这对城市的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黄州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资源丰富且不断优化。区内有多所优质学校,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黄冈师范学院作为知名高校,为黄州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其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平台。基础教育方面,黄州区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众多中小学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提升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是推动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因素,黄州区通过完善人才政策、搭建创业平台等举措,吸引并留住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的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经济管理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人口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黄州区人口的增长与合理分布,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大量人口的集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黄州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魅力与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黄州区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人口优势,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人口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向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迈进。

黄州胜景:诗意与风光的交融

东坡赤壁:文学与历史的回响

东坡赤壁,坐落于古城黄州的西北边,湖北省黄冈市公园路。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有岩石突出如城壁,且颜色呈赭红色,故而得名赤壁。这里虽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但却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传世佳作而声名远扬,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漫步于东坡赤壁之中,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苏轼共赏这片江山胜景。北宋元丰三年春,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仕途的挫折却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在这段谪居岁月里,他常到此地漫步、沉思、吟哦,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旷达胸襟与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词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滔滔江水奔腾东去,便能深切体会到苏轼当年面对浩瀚长江时,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那雄浑壮阔的词句,如洪钟大吕,震人心魄,也让这座赤壁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

赤壁之上,古迹众多。北宋时修建的酹江亭,古朴典雅,是苏轼当年把酒问青天、缅怀古人的地方。他曾在此处写下 “一樽还酹江月” 的千古名句,表达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酹江亭静静地矗立在江边,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苏轼在此处的豪情壮举。坡仙亭则是为纪念苏轼而建,亭内保存着许多苏轼的诗文手迹,那些或潇洒飘逸、或刚劲有力的字迹,让人不禁对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赞叹不已。站在亭中,诵读着苏轼的诗词,仿佛能看到他当年挥毫泼墨的身影,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此外,还有二赋堂、栖霞楼、月波楼等建筑,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留连忘返。

黄州美食:味蕾上的文化传承

东坡肉:肥而不腻的传世佳肴

黄州美食中,东坡肉堪称一绝。它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完美地诠释了 “浓油赤酱” 的特色。这道菜肴的背后,还有一段与苏轼相关的佳话。相传元丰二年十二月(公元 1080 年初),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彼时黄州物产丰富,猪肉价格低廉,苏轼因生活所迫,亲自下厨烹制猪肉。他将烧猪肉加酒,以小火慢慢煨制,无意间成就了这道美味。苏轼还为此写下了《猪肉颂》:“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带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其制作方法独特,先将五花肉洗净切成方块,用棉绳绑好,放入锅中煎至五面金黄(猪皮一面不煎),然后在砂锅底部铺上大葱片和姜片,放上煎好的五花肉,接着制作焦糖水倒入砂锅中,再加入花雕酒、生抽、老抽和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 1 小时至收汁,最后放入电高压锅中煮 35 分钟即可。这道菜不仅口感绝佳,更蕴含着苏轼在困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历经千年传承,成为黄州美食文化的瑰宝,在湖北乃至全国的美食榜单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黄州鱼圆子:鲜美的地方名片

黄州鱼圆子,亦被称为鱼丸子,是黄州历史悠久的地方名菜,更是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黄州美食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道菜有着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相传境内曾有一种猛兽,每逢除夕之夜便会出没吃人。为了防御此兽,人们在除夕时将鱼做成圆子扔给猛兽,使其吃饱后不再伤人。此后,每逢欢度节日制作鱼圆子的传统便传承了下来,逐渐演变成了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黄州鱼圆子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选用新鲜的鱼,以活鱼为佳,且鱼要大,这样刺少肉多。一般会选取两斤以上的白鲢或更大的胖头鱼,将鱼肉用刀仔细地 “刮” 下来,这一过程犹如一场精心雕琢的艺术创作,而后用手搅拌成鱼茸。在搅拌时,要不断根据粘稠度加入葱姜水进行调节,这全凭经验与技巧,搅拌鱼茸还是个力气活儿,越搅越粘稠时还需有摔鱼茸的动作,边摔边搅,直至鱼茸达到理想的状态。当感觉搅得差不多时,挤一小团鱼茸放进水中,若鱼茸能够飘浮起来,便可进行下一步制作鱼圆子的工序。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水要宽,但又不能太多,因为鱼圆子煮好后的清水便是鲜美的鱼圆子汤。待水将开未开时,用小火保持水温,将鱼茸挤成丸状,用汤匙小心下入水中,全部下水后,大火加温,水微开时关火,如此,一道美味的黄州鱼圆子便大功告成。做好的鱼圆子洁白如玉,形如珍珠,口感 Q 弹,味道鲜美。其色如银,在清汤中宛如灵动的精灵,赏心悦目;其形如珠,圆润饱满,小巧玲珑;其口感 Q 弹,咬上一口,弹性十足,仿佛在舌尖上跳舞;其味道鲜美,鱼的鲜味在口中散开,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迎新娶丧、摆筵设宴,鱼圆子都是必不可少的佳肴,享有 “无圆(鱼圆子)不成席” 的美誉,它承载着黄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成为了黄州美食文化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巴河藕圆:藕中珍品的华丽变身

巴河藕圆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湖北名菜,其主要食材取自黄冈浠水巴河九孔藕。巴河藕,堪称藕中珍品,它比一般藕多出两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九孔藕”。其表皮呈玉白色,宛如羊脂玉般温润,藕管丰圆,藕节无须,外观极为优美。藕肉则是肉脆汁多,含铁钙量丰富,糖质淀粉含量高,每支藕通常有四五节,质地鲜嫩,口感酥脆。生吃时,甜脆香口,具有消暑解酒之功效;熟食时,炒不变色,炖不浑汤,醇厚清甜的风味令人陶醉。

制作巴河藕圆时,先将藕洗净、去皮、刨丝,把肉酱、葱末与藕丝混合,加入适量面粉、盐、黄酒等调料搅拌均匀,调和成藕圆馅。接着,将馅料捏成圆子形状,放入锅中炸制。刚下锅时不要急于搅拌,待其定型后再轻轻推动,以防粘连或粘锅。炸至金黄色后,可直接食用,当地还有一种特色吃法,是放入少许酱油和糖进行红烧,这样烧制出来的藕圆,色泽透明油润,香甜软糯却不粘牙,别有一番风味。巴河藕圆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湖北名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受食客们的喜爱。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巴河地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传统,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巴河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深情厚意。

黄州印象:古城新韵,魅力永恒

黄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湖北大地。它的名字,承载着 1400 多年的历史变迁;它的人口,汇聚着活力与希望;它的胜景,融合了诗意与风光;它的美食,传递着味蕾上的文化传承。

黄州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从远古的堵城螺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到战国时期的邾城,再到北周大象元年(公元 579 年)起始的黄州,岁月的长河见证了它的兴衰荣辱。黄州历经五迁其址,两易其名,每一次变迁都与朝代更替和区划变更紧密相连。邾城曾有过 600 余载的辉煌,却最终被夷为平地,只留下刘伯温的感叹。而黄州,虽在历史的浪潮中起伏不定,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成为了 “古名圣地,人文薮泽”。

黄州区的人口状况,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活力与潜力。截至 2021 年末,常住人口 48.54 万人,且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这里教育资源丰富,黄冈师范学院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基础教育也不断发展进步。丰富的教育资源提升了居民素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0 - 14 岁人口带来希望,15 - 59 岁人口是中坚力量,60 岁以上人口则让城市面临养老服务等挑战。人口与城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黄州区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正向着人口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迈进。

黄州的胜景,令人心驰神往。东坡赤壁,因苏轼的传世佳作而闻名遐迩,成为文学与历史的圣地。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苏轼一同感受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豪迈气概。赤壁上的酹江亭、坡仙亭、二赋堂等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不禁为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豁达胸怀所折服。遗爱湖公园,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见证了黄州的变迁与发展。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湖一景,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黄州的美食,更是别具一格。东坡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其背后的故事与苏轼的谪居生活息息相关,成为黄州美食文化的瑰宝。黄州鱼圆子,洁白如玉,形如珍珠,口感 Q 弹,味道鲜美,承载着当地的传统习俗与美好祝福。巴河藕圆,以藕中珍品巴河藕为原料,制作精细,口感独特,是湖北名菜中的佼佼者。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承了黄州的文化与历史,成为黄州独特的魅力所在。

黄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口资源、迷人的旅游景点和诱人的特色美食,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与潜力。它既有着古老的韵味,又散发着现代的气息;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黄州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神秘。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自然风光追求者,还是美食探险家,黄州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难忘的体验。走进黄州,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领略它的风情万种,相信你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