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红安县简介

2024-12-26

引言

在荆楚大地的东北部,有一片被革命热血浸染的红色沃土 —— 红安县。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光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革命记忆,还拥有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如今,红安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过往、领略它的今朝,感受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无尽力量与温暖情怀。让我们一同走进红安县,揭开它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一、红安溯源:从历史中走来

红安县历史悠久,其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曙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红安历经诸多朝代更迭与地域变迁。夏、商、西周时期,它地处荆州、豫州的交界地带,周朝时曾为黄国的属地,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归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红安被纳入南郡的管辖范围,此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虽历经战乱动荡,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始终坚守,传承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唐朝时期,红安地区曾发生过 “布下三才八卦九宫阵,火攻九次禁烧九座山” 的悲壮战事,这一事件在当地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红安地区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直至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 1563 年),红安的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朝廷批准,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 20 里甲(110 户为里,里分 10 甲),黄陂的滠源乡 8 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 12 里甲为新建县所属,起初定名为 “新安”,不久后改名为 “黄安”,取 “地方安谧,生民安妥” 之意,寄托了当地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祈愿。此后,黄安县在明清时期一直隶属于黄州府,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为后来红安的革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口变迁:时代的见证者

红安县的人口变迁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发展。在古代,由于地处中原与南方的交通要道,红安地区屡经战乱,人口数量起伏不定。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战争,致使当地人口锐减,许多地方呈现出 “十室九空” 的凄惨景象。

明朝建县初期,红安人口相对较少,随着社会的逐渐稳定,人口开始缓慢增长。到了清朝中期,红安的人口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经济也有所发展,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吸引了周边地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此,形成了一些较为密集的聚居村落,家族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姓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修建祠堂、族谱,维系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和凝聚力。

然而,近现代以来,红安县的人口发展又经历了诸多重大变革。20 世纪上半叶,战争的硝烟再次笼罩这片土地,黄麻起义以及后来的革命斗争,虽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使得红安人口遭受了沉重的损失。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红安牺牲了 14 万英雄儿女,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 22552 人,其中团级以上烈士近 400 人,大量青壮年投身革命,导致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家庭支离破碎,人口增长受到严重抑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红安县的人口数量开始稳步回升。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迎来了一个生育高峰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家庭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对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进入 21 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红安县的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人口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求学、务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红安县部分地区人口的减少和人口结构的失衡,农村地区的 “空心化” 现象逐渐显现,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而县城和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则成为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更加集中和多样化。

截至 2023 年末,红安县总户数 20.82 万户,户籍人口 62.54 万人,常住人口 49.71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4.93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50.16%。如今,红安县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吸引人才回流,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让这片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人口与发展的新篇章。

三、红色圣土:不朽的革命记忆

红安县被誉为 “中国第一将军县”,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而光辉的革命历史,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地方,其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畔,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宛如一部凝固的革命史诗,庄严肃穆地坐落在红安县城关镇。这座陵园始建于 1956 年,于 1980 年全部建成,并在 1990 年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达 1 平方公里,园内绿树成荫,翠柏环绕,众多纪念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而崇敬的氛围。

走进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耸立的纪念碑,它宛如一位坚毅的革命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纪念碑高 25.7 米,碑身洁白如雪,上面镌刻着华国锋、叶剑英、徐向前、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苍劲有力的题词,这些题词仿佛是历史的回声,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碑座正面精心塑就的五星碑徽,宛如一颗璀璨的红星,在阳光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台座正中汉白玉雕琢而成的花环,洁白无瑕,象征着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与无尽哀思;左右两侧镶嵌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黄麻起义时那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以及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英勇画面,浮雕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沿着纪念碑后的石板路前行百米,便来到了烈士祠。烈士祠庄严肃穆,祠内的烈士灵堂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陈列着红安全县革命英烈的名册,那一本本名册,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义无反顾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灵堂内,各界人民群众敬献的花圈整齐地摆放着,这些花圈寄托着人们对烈士们的敬仰与追思之情。祠后是骨灰堂,那里安息着一些革命先烈的骨灰,他们的英魂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安息,也让这片土地更加神圣而庄严。

在陵园的东侧,董必武纪念馆和红安县博物馆静静矗立,宛如两位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董必武纪念馆由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写馆名,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这些展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示了董必武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从他早年投身革命的坚定决心,到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再到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每一件展品都仿佛是一个鲜活的历史片段,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革命先驱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智慧。红安县博物馆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建筑面积 970 平方米,馆内珍藏着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举行黄麻起义、创建鄂豫皖根据地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和有关图片。这些文物和图片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红安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他们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 的豪迈誓言,仿佛穿越时空,在人们的耳边回响,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陵园的西侧,是新建的李先念纪念馆。该馆由陈云同志题写馆名,占地 3000 平方米,于 1997 年 6 月正式落成。纪念馆建筑造型典雅大气,气势恢宏,馆内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李先念同志从一个普通木匠逐步成长为国家主席的不平凡人生轨迹。从他早年参加黄麻起义的英勇身影,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每一个阶段的故事都让人们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此外,在陵园的苍松翠柏之间,还安息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韩先楚、秦基伟以及吴焕先、沈泽民、蔡申熙、郑位三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的陵墓。这些陵墓静静地卧在这片土地上,周围的松柏郁郁葱葱,仿佛在守护着这些革命先烈的英灵。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经深深地铭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成为了红安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里坪革命遗址群,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如一座革命历史的活化石,默默地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这里曾是黄麻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七里坪镇的长胜街,更是被誉为 “中国革命第一街”,它宛如一条历史的长廊,保存着大革命时期的原始风貌。漫步在长胜街上,那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边古旧的房屋错落有致,每一扇门窗、每一片青瓦都仿佛在讲述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里生活、战斗的点点滴滴。这里的一石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亲身感受着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和豪迈气概。

董必武纪念馆和李先念纪念馆,不仅是对两位杰出领导人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红安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和传承。董必武纪念馆内,通过丰富多样的陈列展品,如董必武曾经使用过的物品、他的手稿、照片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献等,全方位地展示了董必武在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贡献和思想。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地,组织发动群众,为党的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的身影;也能感受到他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指明方向的智慧和担当。李先念纪念馆则着重展示了李先念同志在军事指挥、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杰出贡献。馆内陈列着他在战争年代指挥作战的地图、文件以及他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勋章等,这些展品生动地再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展示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为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一生。

红安县革命博物馆,位于烈士陵园内,建筑面积 2500 平方米,馆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宛如一座革命历史的宝库,生动地展现了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从早期的农民运动到黄麻起义的爆发,从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通过文物、照片、图表和绘画作品等形式得以生动呈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徐向前、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红安地区留下的光辉足迹,感受到他们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时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智慧,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红安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天台山,这座位于红安县城北 33 公里处的山峰,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历史遗迹,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别山南麓的绿色明珠。天台山山势雄伟险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山间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各种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云海翻腾,山峦起伏,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天台山景区内,还有鲫鱼岭、九焰山等其他美丽的景点,河谷纵横交错,溪水潺潺流淌,瀑布飞泻而下,宛如银河落九天,景色迷人,美不胜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宁静。

除了上述著名的景点外,红安县还有许多其他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景点,宛如一颗颗散落的红色珍珠,分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双城塔,这座建于元末的古塔,宛如一位历史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的建筑风格独特,造型雄伟壮观,塔身的砖石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古老的气息。吴氏祠,建于 18 世纪,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祠堂,祠内的彩绘、木刻和陶塑作品精美绝伦,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人物肖像等多个方面,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些革命遗址和红色景点,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它们都共同承载着红安县那段辉煌而壮烈的革命历史,是红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四、舌尖上的红安:味蕾的盛宴

红安县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道特色美食都蕴含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风味和深厚底蕴,它们不仅是红安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红安的独特魅力。

红安苕,学名红薯,在红安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红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地位举足轻重。早在明清时期,红安苕就已在这片土地上广泛种植,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大革命时期,作为黄麻起义发源地的红安人民,怀着对革命的坚定支持,不光积极投身革命,还把自己作为口粮的红苕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供给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用作军粮,而自己却在艰难岁月里以树皮草根充饥,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红安苕蕴含了深厚的红色基因,也使其成为了 “革命苕”。

红安苕以其独特的品质备受赞誉,它皮薄肉红、少粉多糖,生吃时甜而脆,口感清新爽口,充满自然的甘甜;熟食则温软而醇香,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无论是简单地蒸煮,还是制成各种美食,如红薯粥、红薯饼等,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味。在过去,温饱尚未完全解决的年代,红安苕作为主要粮食,帮助红安人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岁月,是当之无愧的 “救命苕”。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安苕因其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又成为了备受青睐的保健食品、长寿食品。红安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着力发展 “苕产业”,通过加工业带动,已经开发出了淀粉、粉丝、酸辣粉、全粉、薯片、薯干、红薯面条、红薯酒、红薯饮料等系列苕产品,其中红安的红苕热干面、“苕大哥” 粉丝、红苕酒等特色产品深受游客欢迎,曾经的 “救命苕” 成功实现华丽转身,变成了 “健康苕”“致富苕”。如今,红安苕更是被评定为中国红薯类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 “湖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红安县也在积极争创红安苕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致力于将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让红安苕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红安花生,据《黄安县志》记载,自清光绪末年开始引入种植,清末民初逐渐兴盛起来,其栽培范围不断扩大,由北向南逐步扩展并最终覆盖全县。红安花生以其独特的品质在全国声名远扬,果壳薄而脆,轻轻一捏便能剥开;粒小却饱满充实,每一颗花生都蕴含着丰富的油脂和营养;果仁香脆可口,口感醇厚,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加工成各种花生制品,都备受人们喜爱。早在 1957 年,红安就凭借其优质的花生种植,成为全国花生重点种植县,这一荣誉充分彰显了红安花生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红安县紧紧围绕建设花生大县的目标,积极推进花生产业的发展,按照 “区域种植、规模发展、板块推进” 的原则,高标准建设花生生产基地,各乡镇纷纷成立花生协会,形成了 “十里不断线,万亩连成片、村村有基地、户户种花生” 的壮观生产格局。这种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还进一步提升了红安花生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品质的持续提升,红安花生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这一荣誉标志着红安花生在品质和特色上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保护,也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红安花生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市场,还远销海外,成为红安县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红安县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红宝萝卜,产自红安县城关镇胡家河社区,此地自 1987 年开始种植蔬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蔬菜基地由倒水河冲积形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砂质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为蔬菜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使得这里出产的蔬菜品质优良,尤其是红宝萝卜,更是独具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胡家河社区的地标产品。

红宝萝卜具有皮薄、水分足、口感佳等显著特点,其表皮光滑细腻,轻轻一咬,汁水四溢,口感清甜爽口,无论是作为蔬菜烹饪,还是直接生食,都能让人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在当地,菜农们大多以种植红宝萝卜为主导产业,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市场的认可,实现了增收致富。每到收获季节,红宝萝卜便会大量上市,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周边地区,成为红安县蔬菜产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了红安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美味。

萝卜圆子,这道传统美食在红安的餐桌上颇为常见,它是将萝卜擦成细丝,挤出多余的水分后,拌入适量的面粉,再加上葱姜末等调料,搅拌均匀后,用手搓成丸子形状,放入热油锅中炸至金黄色而成。炸好的萝卜圆子用笊篱捞出,放在干燥的地方待冷却后即可食用。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红安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对美食的独特理解。

刚出锅的萝卜圆子色泽金黄诱人,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咬上一口,外酥里嫩,萝卜的清甜与葱姜的香味完美融合,口感丰富多样,令人回味无穷。这道美食既可以作为一道独立的小吃,供人们在闲暇时光享用,也可以搭配其他菜肴,成为餐桌上的一道佳肴,为丰富红安人民的饮食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是红安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红安人的家乡记忆和情感。

绿豆粑,据说其制作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在红安民间流传已久,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是红安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先将熟绿豆精心搓烂,揉成丸子状,再把蒸熟的糯米捣成糕状,然后以绿豆丸子为馅,加入适量的麻油和盐调味,用糯米作皮将其包好,按成扁圆形,最后放入花生油中炸至金黄色便可出锅食用。

绿豆粑色泽金黄,外观诱人,咬上一口,外焦内软,椒咸味美,油而不腻,绿豆的清香与糯米的软糯相互交织,在舌尖上演绎出一场美妙的味觉盛宴。董必武同志生前每次回到家乡,都对这道家乡美食情有独钟,绿豆粑也因此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成为红安美食文化中的一张独特名片,让更多的人通过这道美食了解到红安的饮食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绿豆丸子,创于清末,是红安美食中的一道经典之作。丸子香软可口,呈褐红色,大小约如野鸡蛋,其制作方法也别具特色。将绿豆与饭豆按照 2:8 的比例混合后,投入清水中浸泡一天左右,待豆子充分吸收水分后,洗净捞起,加入适量的水磨成细腻的浆汁,然后用匙挑起球状,逐个放进炽热的油锅中炸制,直至炸成金黄色便可捞出。

制成的绿豆丸子常被用于制作复合菜,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如与青菜、豆腐等搭配煮汤,或者与红烧肉等一起炖煮,都能让菜品的口感更加丰富多样;它也可单独食用,若再加入一些香料调味,吃起来味美可口,疏松香甜,令人唇齿留香。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在红安人民的饮食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代相传,成为红安美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见证着红安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煨葫芦,是红安县北部居民喜爱制作和食用的一道特色干菜,也是红安县独具特色蔬菜系列中的代表之一。其制作原料是本地生长的鲜嫩葫芦,每到采收季节,当地居民便会精心挑选出合适的葫芦,摘下后放置在稻草燃烧后尚未熄灭的热灰中,利用热灰的余温慢慢烘烤葫芦,使其逐渐变柔软。之后,从灰中取出葫芦,用木板缓缓加压,挤出其中的水分,待葫芦冷却后,又再次放入热灰中加热,如此反复 5 - 6 次,直到将葫芦压成厚 1 - 2 厘米的薄片,最后将其晾干,便制成了风味独特的煨葫芦,即可食用或出售。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葫芦未遭破损或其它处理,完整地保留了葫芦的原汁原味,使得煨葫芦既保持了葫芦本身的清香和鲜嫩口感,又因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别具风味。食用时,可将煨葫芦泡发后,与肉类一起炖煮,葫芦吸收了肉的香味,变得更加美味可口,成为餐桌上一道别具特色的佳肴,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展现了红安县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和民间传统智慧。

永河皮子,作为红安县的传统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据称已历经 300 多年的岁月沉淀,其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宣统元年(1909 年)。《黄安乡土志》中对当地黄豆制品加工的记载 “黄豆以作豆腐豆豉豆油”,便是永河皮子发展历程的早期见证。1992 年出版的《红安县志》红安名菜中也对永河皮子给予了高度评价:“永河皮子:永佳河镇加工的豆制品,质地细腻洁白,薄而有韧性,折而不断。烹之,味鲜美。”

永河皮子之所以能拥有如此独特的品质,离不开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当地优质的原材料。它采用传统工艺和柴火烧浆技术精心制作而成,在制作过程中,选用当地优质的黄豆,经过筛选、浸泡、磨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严格遵循传统方法,力求保留黄豆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加上特有的矿物质水源,使得永河皮子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大豆的营养,具有独特的柴火风味,口感细腻爽滑,豆香浓郁。2014 年 9 月,永河皮子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内少数几个千张类地标产品之一,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永河皮子品质的认可,更是对红安县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这道古老的美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继续发扬光大,成为红安县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和喜爱。

珍珠花,系生长于红安县北山区的一种野菜,其食用历史悠久,明代《黄安初乘》(明户部尚书耿定向著)中就已有相关记载。当清明前后,珍珠菜含苞待放时,当地居民便会和嫩叶一起将其采摘下来,放入开水锅中快速烫至黄色,随后捞出晾晒,待其干燥后备用。

食用时,先用温水将珍珠花泡胀,再用清水漂过,以去除其苦涩味,然后便可随肉小炒,如与腊肉一起蒸食,更是相得益彰,味道更佳。珍珠花具有柔和、清香、耐食等特点,其独特的口感和野菜的清香,为红安的美食文化增添了一抹清新自然的色彩,成为红安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也让外来游客在品尝中感受到红安独特的地域风味和自然气息,是红安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红安人民对大自然馈赠的珍视和巧妙利用。

五、红安新貌:传承与发展

如今的红安县,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与活力。经济发展方面,红安县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文旅康养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筑家居业以及科教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红安县新型产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60.16 亿元,人均 GDP 为 52336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 25875 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上,红安县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建设各类革命纪念馆、遗址公园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红安绣活、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师资力量逐步加强,各类学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红安县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方面,红安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如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天台山、九焰山等自然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业已成为红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县城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日益美化,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展望未来,红安县将继续秉持红色精神,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砥砺前行,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红安县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其独特的魅力,感受这片红色土地的热情与活力,见证它的繁荣与发展,让红安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