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黄冈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4-12-27
作为一名热爱探寻地方文化的旅行者,“团风” 这个名字,最初是在朋友的闲聊中偶然听闻。那不经意间的提及,却在我的心底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一个地名,往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团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团风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位置独特且优越。它东临巴河,西傍举水、沙河,北倚大崎山,南滨长江,与鄂州市、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黄州区、浠水县、罗田县、麻城市相邻,介于东经 114°47'—115°14',北纬 30°35'—30°54' 之间,犹如一颗镶嵌在鄂东大地的璀璨明珠。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团风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源远流长。早在夏商时期,这片土地便属于荆州之域,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变迁。
秦朝时,黄冈地区为南郡属地;三国时期,黄冈称西陵西阳县,处于魏吴交界之地,战火纷飞,纷争不断;西晋时,改称衡州;隋开皇十八年,改衡州为黄州,改南安为黄冈,黄冈县名由此始。而 “团风” 作为地名,首次出现于北宋的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中,当时的团风镇隶属黄冈县,成为长江沿岸的重要集镇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贸易,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崭露头角。
至宋代,团风已形成集市,商业繁盛,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埠之一,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于此。古镇团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曾屯兵乌林,朱元璋曾在这里战败陈友谅,这些历史事件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军事色彩和传奇色彩。
明清时期,团风地域一直隶属黄冈县,归黄州府管辖。明洪武初年,团风设巡检司,因水路交通便利,港口条件优越,与西边的阳逻成为临江两巨镇,商业更加繁荣昌盛,享有 “三黄两蕲罗麻广、安徽河南达九江” 通驿大衢之称,成为新洲、黄冈、麻城、罗田、英山、浠水等地区的商业枢纽,在鄂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境解放,黄冈县县治设团风镇。1996 年 5 月 18 日,黄冈执行区县分治,团风县正式成立,这片古老的土地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末,团风县常住人口为 26.51 万人,而户籍人口则为 35.48 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使得团风县既有着小城的宁静与祥和,又不失人气与活力。
从年龄结构上看,0-17 岁的人口有 5.81 万人,18-34 岁的人口为 21.14 万人,35-59 岁的人口同样是 21.14 万人,60 岁以上的人口有 8.53 万人。这样的年龄分布,反映出团风县有着较为稳定的中青年人口群体,他们是这片土地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老年人口也占有一定比例,为这座小城增添了几分岁月的宁静与从容。
在性别比例方面,男性人口为 18.79 万人,女性人口为 16.68 万人,性别比例相对均衡,男女共同构建了团风县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漫步在团风的街头巷尾,你能感受到这种平衡带来的和谐氛围,无论是田间劳作的身影,还是集市上的买卖吆喝,都有着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身影。
团风县下辖 8 个镇、2 个乡,每个乡镇都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生活气息。团风镇作为县城所在地,人口相对集中,这里汇聚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是全县的核心区域。清晨,团风镇的菜市场热闹非凡,摊主们的叫卖声、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画面。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居民们在这里挑选着一天所需的食材,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与期待。
而在其他乡镇,如淋山河镇、方高坪镇等,人们的生活则更多地与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田野里,农民们辛勤劳作,播种着希望的种子,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村落中,传统的手工作坊里,匠人们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展现着团风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节奏不快,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互帮互助的场景随处可见。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街巷中嬉笑玩耍,年轻人则怀揣着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奋斗,为团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每一个团风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这座小城的故事,共同营造出团风独特的人口风貌和浓郁的烟火气息。
团风县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自然风光旖旎的大崎山森林公园,又有承载着革命历史与精神的黄冈革命烈士陵园,还有那充满诗意与休闲之趣的牛车河旅游休闲风景区,每一处景点都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大崎山森林公园,宛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团风县的北部。它地处团风、罗田、麻城交界处,南距古城黄州 70 公里,西距武汉市道观河风景区 15 公里,距京九铁路黄州火车站仅 50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园经营总面积达 2 万余亩,林木蓄积 5.6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 81.4%,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走进大崎山森林公园,仿佛踏入了一个绿色的仙境。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万亩松杉焕发出勃勃生机,新枝嫩绿,幽香飘溢;夏日,这里凉爽清新,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燥热,是避暑的绝佳胜地,无蝇的环境让游客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冬季,银装素裹的山峦雪景迷人,仿佛一幅水墨画,直令人心旷神怡。
森林公园的主峰大崎山海拔 1040.8 米,属大别山支脉,屹立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端。山体呈东西走向,东南横卧小崎山、祷雨山,西北耸立接天山,素有鄂东泰山之誉。大崎山山高林密,苍翠欲滴,“崎山叠翠” 在明代弘治年间就被列为古邾城八景之一。明代诗人茅瑞徵曾赋诗 “崎山高不及,半岭看云低。乱石纷排戟,飞梁迥作梯。天风传远梵,从籁出烟溪。直拟扪箩上,跻攀境屡迷。” 生动地描绘出了大崎山的壮美景色。
这里的景点众多,各具特色。“龙王井” 的古泉,水质清澈甘甜,终年不竭,传说中饮其泉水能祛病消灾,为这方山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海沙芦苇” 别具一格,海沙与芦苇共生,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仙人石” 万斤巨石推之则转,令人称奇,仿佛有仙人的魔力加持;“接天山” 奇险无比,其山势险峻,攀登过程中既能体验到挑战的刺激,又能欣赏到绝美的自然风光;“夕照壁” 在夕阳的余晖下,万点霞光闪烁,如梦如幻。还有那历经岁月沧桑、饱经风吹雨打却依然牢固的古寨墙,以及传说美丽的蔡子洞、孙家洞、桃花洞、八卦洞、老虎洞等等,洞洞有景,洞内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那栩栩如生的试心石、睡仙石、巨人石、蛤蟆石、莲花石、九龙石等等,石石显奇,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大崎山还是革命根据地之一,张体学、方毅、陈再道、高敬亭、刘西尧、郭述申、石川、文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辗转战斗过。接天山西北麓的芦柴坳,一直是新四军第五师第五大队的驻地,至今仍保留着当年革命先辈战斗和生活的痕迹,营房和练兵场依然保存完好,这些遗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的杜皮乡境内,距团风县城 47 公里,距古城黄州 51 公里,距省城武汉 82 公里。陵园于 1975 年开始修建,1981 年竣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 33 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 2036 平方米,其中纪念建筑物面积 1604 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1200 多万元,是大别山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市县共管的一座烈士陵园。
陵园内的建筑庄严肃穆,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园区中央,正面箔金镌刻的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碑的背面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的题词:“为建立鄂东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名垂千古!” 王任重、赵朴初亦曾为陵园题词。这些题词不仅是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与鞭策,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黄冈革命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写,整个纪念馆分为四个部分,九个展区。承载了黄冈自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详实展示了英雄的黄冈儿女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精神风采和革命史实画卷。馆内珍藏画像、照片 248 张,图表 21 幅,实物 42 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资料,生动地再现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情怀。
鄂东抗日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纪念馆以 “光辉的历程”、“不朽的功勋”、“永恒的纪念” 三个单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五大队的诞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十年转战鄂皖边的艰苦斗争历程,展示了以张体学为首的五大队领导人以及一大批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示,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抗日游击队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黄冈英烈园及烈士墓是为了告慰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黄冈英雄儿女而兴建的。英烈园占地面积 2380 余平方米,现已安葬了张体学等革命烈士 254 位和老红军革命先辈陵墓 20 座。这里是广大人民群众陶冶思想情操,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重要场所,每一座墓碑都承载着一段英勇的故事,每一次祭扫都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黄冈名人纪念园园区占地面积 3300 余平方米,主要陈展了以陈潭秋、包惠僧、张浩、林育南、李四光、熊十力为代表的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地质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和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巨大贡献的 60 位黄冈籍名人。这些名人不仅是黄冈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军招待所从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直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心和革命队伍的根据地。先后有林维先、汪少川、梁从学、高敬亭、张体学、刘西尧、方毅、谭希林、赵辛初、文祥、易鹏、赵家驹、石川等领导在此战斗和生活过。房主刘大婆先后将六个子女送入红军新四军队伍,为部队救治伤员,提供情报,原老省长张体学同志称她为 “英雄母亲”。红军招待所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也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牛车河旅游休闲风景区,有着 “鄂东千岛湖” 的美称,位于团风县中部丘陵山区,杜皮乡、贾庙乡、总路咀镇三镇交界处,距武汉市区 80 公里、黄州城区 50 公里、团风县城 30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这里水资源丰富,牛车河水库水域面积广阔,湖水清澈碧绿,周围群山环抱,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
风景区内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景点,乡村客厅是游客们了解当地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场所,展示了团风县的传统农耕文化、手工艺品以及乡村生活的变迁,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月亮湾露营基地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安营扎寨,欣赏湖光山色,夜晚仰望星空,享受宁静与惬意。清晨,伴随着鸟儿的歌声醒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灵润桥横跨在清澈的溪流之上,造型优美,宛如一道彩虹,是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知鱼堂则是一处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茶、读书、赏景,放松身心,体验慢生活的乐趣;烈马回头的传说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垂钓的悠闲时光,水库中鱼种类繁多,肉质鲜美,让钓鱼爱好者们流连忘返。还可以参与采摘活动,品尝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验丰收的喜悦。周边的农家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美食,让游客们大饱口福,品尝到地道的团风特色菜肴。
此外,牛车河旅游休闲风景区还经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乡村文化旅游节、民俗表演、户外运动比赛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为景区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氛围,也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团风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
团风的美食,恰似一部部生动的故事书,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团风狗脚,这道名字奇特的小吃,原名 “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的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故而得名。其色泽金黄,外脆里香,甜而不腻,老少皆宜,与麻花、馓子、琪玛酥一道,原为鄂东寒食节四大主食之一,现已被列入《湖北风味小吃》。
狗脚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经过配料、和面、发酵、打条、成型、贴缸、烘烤、熏色、闭炉等十余道工序。和面时,先将小糖、红糖、五香粉、麻油、小苏打、老面入钵,加温热水搅匀,再倒入面粉,反复用力揉和,待其发酵;打条、成型时,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圆条,切成圆饼,再在圆饼上方均匀切划三刀,掰成梅花形;贴缸时,将半成品按照先底部后上面的顺序层绕,粘贴在瓮形桶炉缸壁上;烘烤熏色时,用炭火烘烤,火候不宜过大,约闭烤 20 多分钟,有香味溢出时,放入红糖熏色;若想狗脚更加香脆便于保存,还需进行闭炉工序,用布瓦围住炉火,将狗脚堆放瓦后成一圈,利用余火回炉烘干水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小吃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亟待保护与传承。
糍粑鸡汤,是团风农家待客的最好食物,也是老弱病人的滋补佳品。这道菜的做法是,先将肥鸡宰杀,切好后用猪油和葱花、姜末一起爆炒,至香气扑鼻呈黄色时,加入味精、精盐、胡椒粉、料酒放入瓦罐中,敞开盖煨至汤浓稠时,取出盛碗,再把糍粑条放入沸水锅内煮熟,熟后倒入鸡汤即成。鸡肉鲜嫩多汁,糍粑软糯香甜,鸡汤浓郁醇厚,三者完美融合,口感丰富,层次分明。寒冬时节,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糍粑鸡汤,全身暖洋洋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团风荸荠,俗称马蹄,是团风县的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历史已有 400 年以上。这里的荸荠皮薄、肉嫩、爽甜,品质优良,历史上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荸荠既可当水果生食,清甜多汁,口感清脆,有 “地下雪梨” 之美誉;也可作为蔬菜烹饪,如荸荠炒虾仁、荸荠红烧肉等,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其还具有清热化痰、开胃消食、生津润燥等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材。在团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售卖荸荠的小摊,摊主熟练地削着荸荠皮,鲜嫩洁白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吸引着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购买。
团风,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带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底蕴。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处风景都展现着自然的恩赐,每一道美食都传递着人间的烟火气息。
这里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变迁,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独特的人口风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充满活力的生活氛围;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让人流连忘返;而那别具风味的美食,更是让人在舌尖上品味到团风的独特风情。
团风,就像一颗深藏在鄂东大地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着现代的活力与发展潜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风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发展与进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神奇,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亦或是品尝地道的美食,团风都将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